阅读记录

第四十一章、天纵奇才本是外来汉 千载难逢明臣遇明主[1/2页]

翻龙踏云歌 夜行义贼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半梦半醒中,吴太清一直在床上辗转反侧,捱到晨星微微作亮的时候,他颇为困难的从床上坐了起来,用手轻轻捶打着自己日渐不灵活的肩关节,探着身子,看向了天边的鱼肚白。
      匆忙洗漱后,吴太清径直来到了书房静坐,等候一个人的到来。
      不一会儿,书房外果真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未等那人进门,吴太清先开口问到:“是文仲吗?”
      来者迈步走进书房,应声答道:“正是下官。”
      来的不是别人,正是陪着吴太清在淮朔官场里闯荡多年的师爷兼幕僚孙文仲,这位孙师爷是吴府内为数不多的门客中最得吴太清信任的,同时也是追随吴太清时间最长的一位门客,在两袖清风的吴太清身边做门客可不是什么好差事,没有分毫油水可捞不说,一旦工作没有达到吴太清的要求,轻则降职,重则廷杖并逐出吴府,所以在吴太清身边的门客与幕僚们,来的快,去的也快,能始终留在吴太清身边的寥寥无几,孙文仲就是其中一人。
      孙文仲打吴太清在嘉善县做了知县起就来到了吴府,据孙文仲自己所说,他初生在西域辽疆的一个小部族里,自小困窘的家庭和总是低人一头的社会地位让孙文仲立志要改变自己的处境,与同龄人纷纷选择爬上马背征讨四方的志向不同,先天身体羸弱的孙文仲只能选择习文,不过好在他天资过人,读书时能一目十行且过目不忘,很快就成了他所在部族里出了名的才子,也如愿进入到族长帐下,成了族长麾下唯一一名权策军师。
      但好景不长,在广阔的西域疆土上分散着星星点点、多如牛毛的部族,孙文仲所在的部族也并非是最强大的那一个,所以没过多久,在纷纷扰扰的部落冲突中,孙文仲的部族被吞并了,在民智未开的大草原上,吞并就意味着杀戮,整个部族的男人都沦为了刀下亡魂,女人则变成了胜利果实,侥幸逃出的孙文仲也就这样流亡到了淮朔国境内。
      来到淮朔国土,孙文仲惊喜于这里文化的发达,与西域境内没完没了的打打杀杀不一样,这里的人最是讲究“礼法”二字,文明荡涤开了野蛮的混浊,孙文仲这才明白淮朔官家统治下的中原才是读书人的乐土。因此,在淮朔国土上寻一个正当的途径做一个堂堂正正的读书人成了孙文仲眼下最重要的目标。
      但由于孙文仲天生相貌明显的异于中原人士,所以他几次想要参加科考都没能成行,甚至有几次差点被当成别国细作给捉了起来,眼看无的放矢,肚子里又空空如也,孙文仲只好选择卧龙山野,在穷困又偏远的嘉善县开了一家私塾,说是私塾其实也并未收取半分银钱,只是向有空闲场地的学生家里借了个地方讲课,逢年过节的收些鸡蛋大米才能将将把日子给对付过去,也就是这个时候,从西域远道而来的教书先生第一次给自己起了一个中原名字——孙文仲。
      眨眼间,五年的时光匆匆而过,在这五年的时间里,孙文仲仅凭一己之力就将嘉善县数以百计的孩子们教得识字三千,哪怕是三五岁的孩子,都能在孙文仲的倾囊相授与循循善诱下牙牙学语,这位相貌奇特的教书先生以他的实际行动,将名声洒遍了四周的州县。但这一切都不是孙文仲的最想要的,“孔明如何得问世,待到豫州三顾来”,孙文仲也在静候他的“刘豫州”
      好在这次没让苦命的孙文仲等多久,嘉善县很快迎来了新任知县吴太清,吴太清在来到嘉善县安顿好家眷、府邸后,便换上了素装,隐瞒了身份,挨家挨户的去暗访,既是体察民情又是暗中留意人才,求贤若渴的吴太清此时身边连个正经的师爷都没有。
      一路拜访,吴太清发现人人都在夸赞一个叫作孙文仲的教书匠,于是吴太清赶忙来到孙文仲的住所,在一所破烂不堪的茅草屋内,吴太清与孙文仲第一次见面了,几番交谈间,吴太清惊讶于此人的学识与眼界,便忍不住和他论斗起来,在个人之于国家的意义这一话题上,两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当吴太清问道“苍茫天下,当以何自立?”,孙文仲抚须答道:“绿林归义,庙堂归天,万物归礼。”孙文仲这话有些偏激,将“江湖”统称为“绿林”,但也恰恰就是如此,便正对了吴太清的胃口,要知道这位嘉善县的新任父母官历来就是重礼法而轻江湖,吴太清等不及多时,当下就表明身份并邀请孙文仲去知县府任第一师爷,路行千里终遇伯乐的孙文仲当即涕泪皆下,欣然答应了吴太清的邀请,自此孙文仲才终于算得上是谋上了人生第一条正路。
      言归正传,昨天在吴家父子进行着那一场并不愉快的对话时,孙文仲就一直在旁听,虽然在谈话中孙文仲没有直言进谏什么,但是他通过察颜观色料定,当时面露不悦的吴乐是前来辞行的而并不是来商量的,所以吴乐第二天清晨一定会不辞而别,因此孙文仲便先人一步,早早的来到了府

第四十一章、天纵奇才本是外来汉 千载难逢明臣遇明主[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