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藻是利用系统反馈的知识合成而来,性能效果远超硅晶体。
配合活性微光的刻印技术,还能直接省略晶圆的加工过程。
最终刻印出的晶体管密度与效果,是普通硅晶圆无法企及的。
知道伟达的人是想验证刻印效果,叶风直接提议用新材料。
但是听到他的话,伟达的众人却是一愣。
“不做对应的掩膜板,芯片就算放上去也刻不出东西吧?”
技术主管惊讶之余,忍不住发问。
芯片制造是要先设计好晶体管排列方案。
再做出对应的掩膜板,涂上光刻胶涂层才能开始的。
现在替换晶圆,没有对应图纸的掩膜板,光刻根本无法完成。
但对此,叶风不以为意的解释,“既然是新材料,肯定也有新的制作方法嘛。”
“你确定只有设计图纸就能制造出芯片?”技术主管依然怀疑。
科顿开口了,“试试吧。”
他的眼中带着浓厚的兴趣。
从捆绑销售到展示芯片,再到此时叶风信心十足的解释。
这件初听只像玩笑的事,变得越来越真了。
科顿亲口同意,技术主管就算有意见也得憋着。
当即,便拿出设计图纸,配合叶风将其输入到了微光中。
这是一枚设计完整的cpu芯片,包含运算,存储等功能为一体。
设计图输入微光后,叶风拿出一枚大了一号的电极藻基片,放到机器入口。
紧接着,便在机器上操作起来。
伟达作为芯片行业的巨头之一,自然已经用上了asml的uev光刻技术,能产出5nm精度的芯片。
但这种芯片的设计图,当然不会作为试验品拿出来。
这一次拿出的设计图,是一款比较老的芯片。
几年前卖的火热,如今已经停产。
因为比较老的关系,这设计图上的晶体管密度,精度等要求都不高。
但既然要用微光,自然就得优化一下了。
于是叶风在输入参数的时候,干脆就以0.1纳米精度的标准来输入了。
如此一来,晶体管数量能提升好几个数量级。
栅极长度,也能完全超越芯片本身的规格。
输入所有参数,确定没有问题后,叶风按下控制按钮。
空白的基片被运送进机器,指示灯开始规律的闪烁。
依旧没有任何声音,时间仿佛静止了一样。
现场众人一言不发的盯着微光,心中暗暗期待着什么。
旁侧,乔天鹤面露担忧。
之前的几次制造,都是内部测试,并没有实际拿出来过。
这是第一次面向众人的公开制造,芯片设计图还是伟达提供的。
要是失败,微光就会沦为笑话。
好在,他担忧的事情没有发生。
芯片加工的过程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叮——”
某一刻,仿佛微波炉倒计时结束的提示声响起。
微光后方的出口开启,一枚芯片被传送出来,静静躺在平台上。
设计图虽然繁杂,但微光的刻印效率非常快。
只用了这么二十几分钟的功夫,芯片就完成了。
叶风拿起芯片,交到技术主管手中,“看看吧。”
这是展示,也是产品检测,由买方自己来检查更好一些。
“这么快?”技术主管有些不敢相信。
但他没忘记自己的任务,拿着芯片径直走向扫描电子显微镜。
顿时,四周的人都围了上来。
他们也很好奇,这机器能不能制造出和样品一样的芯片。
因为是自家芯片,技术主管轻车熟路。
在放上芯片后,直接一步到位调到了可观测倍率。
在这个倍率下,芯片的所有线路设计映入眼帘。
 
第二百二十三章:完整的cpu芯片造出来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