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积蓄实力和不断试探,李元昊见大唐并无任何反应,自觉万事俱备,就此对外称帝,国号大夏,年号显道,带着西夏脱离了大唐的藩属国身份。
得知此消息,唐皇终于从‘睡梦中惊醒,震怒后向天下发出讨逆檄文。
檄文中称,西夏本为大唐藩国,却大逆背主,行狼子野心之举,大唐欲不日发兵五十万,剿灭西夏,为后来者鉴。
那大唐是何等的强大,其国土疆域之广,几乎为其他诸国之和。
西起波斯、里海之滨,东压大明于冀州、安州一线,北拒大元至阿尔泰山之外,南缚大宋于云贵、两广之地,大清偏居建州、海西,连山海关都难以迈过,更不用提与大唐争锋。
以这等威势,这等国力,就算大唐再如何安于享乐,可人家的家底儿在那摆着呢!
诸多西夏肱骨部族,慑于檄文中的‘五十万唐兵之威,一时间惶惶如末日将临。
多部族长迫于压力,纷纷上表谴责显道帝的行径,其中亦不乏与大唐暗通款曲或欲拥兵自重之人,只待大树一倒便就各寻退路。
西夏源自党项羌族,对各部族的支持自然极为倚重,局势纷乱如斯,已现内外交困、国朝动荡之象。
是时,江湖人称‘西北紫金梁的万梅山庄老庄主,西门无忧的便宜老爹,西门八爷,以商贾之身,散尽家财,毛遂自荐为西夏新帝李元昊四处奔走。
他就新帝‘以拖为先、以战求和的对敌策略,为多个部族族长分析局势,几经拉拢、多方斡旋,连拉带打地稳住了西夏内患。
而后,他更是在李元昊御驾亲征之时,挂印‘西平大王,靠着自家商队走南闯北铺出的关系网,四处购得粮草军械,为西夏军兵稳住了后方补给。
一年后,西夏以岁岁朝贡为代价主动向大唐提出求和。
大唐对西夏屡攻不下,又见其他几个大国调兵遣将、蠢蠢欲动,早已萌生退意,有了西夏给出的退兵台阶,便口头上多有训斥,又以‘为苍生顾、不愿再生杀伐为由,极为高姿态地接受了求和。
西夏能与大唐割裂开来,本就是其余几国乐见其成之事,见有如此结局,当然也不会从中掣肘。
至此,西夏与大唐之战宣告结束。
北有大元,西有大唐,南接大明,东边还挨着大清,处于‘四战之地的小小西夏,在各怀鬼胎的五大强国之间,硬生生以一手火中取栗,挤占出了一席之地。
此战过后,西门八爷推脱了一切赏赐,只留给西夏朝廷一个‘光芒万丈的背影,回了万梅山庄,又复做起了商队买卖。
他这‘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洒脱,深深将西夏皇帝李元昊震撼。
震撼之余,他将‘西平大王的官印留在了万梅山庄,同时还给万梅山庄留下了九个大字,叫做‘不税,不查,与大夏同寿。
万梅山庄之所以能顶着西北巨富、富可敌国的名头,以超然之姿傲立西夏,却又不被西夏当权者忌惮,靠的就是‘西平大王的余荫。
和‘盐城四族等多个部族交好,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眼下,‘五个半大国之间,因为延续那时的彼此牵制,已经形成了一种很微妙的平衡。
局面上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压倒
第116章 天下局势[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