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完全回到汉中之后,诸葛亮开始追究这次北伐赏罚。赵云独自抵抗魏军,减少了箕谷大军的损失,奔应给予赏赐。但是赵云内心难过,以“兵败没有有功的将领”坚决推辞而作罢。诸葛亮也只能感叹“子龙有德”。
等到追究街亭一事,诸葛亮虽重视马谡,却也不能违抗军令,必须严肃法度。马谡等指挥街亭的主要将领除了王平外都遭斩首或者削除兵权的处罚,陈长擎因为也是参军,主动领罚。诸葛亮念其初次作战,并且在街亭作战勇敢,便只对其处以髡刑。
陈到听闻之后,叹道:“髡刑不是什么重刑,但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发被剃光的话,确是耻辱之事。还是让我替长擎受刑吧。”便要去向诸葛亮请求。陈长擎连忙阻拦道:“爹!孩儿都这个年纪了,孩儿的过错,不能再让爹去承担责任了。孩儿未来还要自己去顶起一片天,若是连小小髡刑都无法坚持,您难道未来能够放心孩儿去顶天立地吗?”
“好吧。”陈到看到陈长擎能够主动去承担这些责任,也是倍感欣慰。于是陈长擎主动承受髡刑,被剃光了头发,干脆就戴上了毡帽返回成都。而于吉、欧阳健和韩瑶则留在了汉中。
回到成都之后,赵云感念于泰乌云的牺牲,不忍夜照玉在上战场受摧残,于是放夜照玉在家里陪年轻人们过日子,说什么也不再让它上战场。
陈到他们也想忘却这次北伐带来的伤痛,便一直赋闲在家,一直过着平静的日子。
这一日,李严和魏延一起前来拜访,陈到和赵云便一起出来相迎。
“此次北伐,实在是最好的一次机会,失去之后,不知何时才能······”李严说着说着,便自我否定道:“恐怕今后,便再也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不过是丞相用人不当而已。”魏延慢悠悠道:“用马谡一个参军去统领军队,还去守卫街亭这么重要的地方。如何不输?不过也无所谓了,也许丞相还需要几次用人失当,才会发现,我的计策是更好的。”
“这一次战争失败,已是劳民伤财。”李严道:“我们偏居西蜀,若是天下大乱,自可无事相安。但天下相对安定,便是关门等死。若是与魏国相安无事,未来和魏国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唯一的机会就是多次出兵,和魏国一拼。这就是丞相的意思和做法。然而这次北伐,乃是我大汉最后的机会,魏国本来因为徐盛大破曹丕一战将防御重心都对准了东吴,我军才能够有机可乘,对关中乘虚进攻。这次北伐本来已经有了些成效,但是却未能把握住机会,这次被迫退兵,已经让魏国注意到了我们。他们定然会将更多的防御注意力放在我大汉的身上。我大汉国力相对魏国本就差距很大,在夷陵之战又损失惨重,真对上魏国主力又能有什么优势?战事打得越多,国内百姓的压力也就会越大。”
“都是东吴不争气!”魏延道:“两家若是能够说好,一同进兵,也不至于此。”李严道:“一个陆逊,想要防备住整个长江防线都是不易,更何况反攻魏国?孙权这人自私多疑,当初他手下有周瑜、鲁肃的时候,都尚且不能完全信任他们,现在就算是陆逊,也不足矣将兵权尽数给他。想要靠东吴与我大汉合力?难上加难,即便合力了,他们也很难对魏国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威胁。”
“那就不要打仗了吧。”陈到道:“开战不论是对大汉,还是对魏国,都不是什么好事。只会增加更多的伤亡,让战地百姓流离失所,让更多家庭妻离子散。”“但丞相不会这样做的。”李严道:“恢复汉室乃是丞相毕生的理想,也是他对先帝的承诺。只要有机会或者大军准备妥当,他一定会找机会继续北伐的。”
“难道劝不住了吗?”一直沉默的赵云忽然道:“自从箕谷一战回来之后,我每每闭上眼,箕谷战场的惨状都会在我眼中浮现出来。数不清的亡魂在我眼前飘动,他们本该在家里与家人平平安安安居乐业的,而不是失去魂灵孤独的在世间漂泊。若现在还是十几年前的乱世,打仗是没法避免的。但今天下三分,三国各自发展,平安相过难道不行吗?”
“你这可是······有些反意啊。”李严道:“我为大汉人民百姓着想······”“不单单要为大汉。”陈到道:“不止大汉,魏国和东吴的百姓也都是百姓,他们的将士也都是生命。一旦开战,三国的军队、百姓都将遭难。正方,我们不仅仅在为大汉着想,是在为全天下着想。”
“你这想法当然是好。”魏延道:“但我们都是大汉的将领,必当先为大汉所考虑。如果真的因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理的话,要是丞相再次出兵,你们······你们还真能不去了吗?”
“当然可以。”赵云凛然起身道:“我已经疲倦了战争了。再要我上战场,并不是不可以,但是只为保家卫国。再要北伐进攻魏国,挑起战火使各地不安定,这种事情我绝不再做。若是丞相再想要北伐的话,赵云······也只能称病不出了。”
“我也是如此。”陈到道:“我违心在战场上杀人半辈子了,我也累了。若是再要打仗,也容我休息休息吧。”李严和魏延对视一眼,便起身道:“我们理解。若是战事再起,我一定向丞相请求,不再叫你们随军。”陈到也对魏延道:“文长,未来战场之上,还请你无辜百姓······多多留情。”魏延也点头道:“自当如此。”
两人看着李严和魏延离去,赵云道:“正方疲于战事,但是为大汉着想,他也踌躇不知究竟该怎么做才是。文长想要功名,作战能力也强,就
第一百五十二章:箕谷道乌云震怒,战乱事难息止(4)[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