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做太学祭酒。
而此时的太学,自董卓之乱,大部被毁,典策文章,竟共剖散。当初所刻熹平石经,虽然犹在,但却被人砸毁,肃然残碑仍在,却也经过了妒忌和郭嘉敦请匠人,重新刻画之后,才得以重新立于原处。
而且对于太学里面损毁的房屋以及经堂,也是派人加以重新修缮之后,才能够予以重开。
要知道,此时的文具虽然已有缣帛、纸、笔,但是使用并不普遍。所以书写不便不说,就是许多经学大家的经典也书写过于简略,所以,此时的太学教授学生,也还是一讲经为主,辅以辩经,也就是有经学大师大儒或者水平相当的太学生,打击一起在经堂讲经辩论,用各自的心得和对于经学的理解来说服地方,从而使得自己的学说盛行于世,同时也是一种互相交流提高的主要形式。
因此,太学的经堂长十丈,广三丈,相当的巨大,还有着内外经堂之分。
里面的内经堂是参与辩经的人,左耳论道的地方,至于外经堂,则是听别人辩经时候的观众席,需要站着听人辩经,以示对于别人传道解惑的尊重。
所以,迁延至今,才算修缮完成,单等敦请的大儒以及经学大家到来之后,就会重开太学。
而入太学修习经学的人,被称之为太学生。
而太学生学有所成之后,试通二经者,补文学掌故。不能通者随后辈试,通过亦得为文学掌故。
已为文学掌故者,满二年,考试能通三经者,擢高第为太子舍人。不能通过者随后辈试,通为高第者,亦得为太子舍人。
已为太子舍人满二年者,考试能通四经者,推其高第为郎中。其不得第者随后辈试,通过者亦得为郎中。郎中满两年,试能通五经者,推其高第补吏,随才而用。其不得第者,随后辈复试通过后亦得补吏。
这其实是朝廷对于察举制授官的一大补充,虽说能够进入太学的人,大多还是官宦世家子弟居多,但是家境贫寒者也可入太学读书,这里一切是以学识考试论人才。
即便是贫寒子弟,只要家境清白,就能考试入学,走上仕途。
所以,这次重开太学,鲍鸿一司隶校尉身份禀告天子,哪怕是曹操,以及那些仇恨他和杨烈的人,面对天下舆论,也是不敢阻拦,只能是众口一词,同意洛阳重开太学,毕竟洛阳如今还是汉室的京都,至于许都,不过是暂时移驻而已。
消息传至天下各处,顿时引起群情激奋,许多读书人日夜兼程赶往洛阳,而接到敦请征拜的大儒,也是许多愿意为着士林出一份力。
着当时有名的大儒郑玄,就是第一人。
要知道,此时的郑玄已经年过古稀,当听说洛阳太学要重开,不顾年迈,直接答应,来洛阳做一守户之人。
“有着郑康成领头,重开太学,就不用担心了。”
第427章 太学[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