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92章 交州乱(3)[2/2页]

高武三国之我是战神 穿越三国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据交州的是“没什么侵略性”的士燮,是汉末三国时比较温柔的军阀,进攻不足,自守有余。
      于是,孙权就开始布局交州了,他任命重臣步骘为交州刺史。士燮也知道孙权是惹不起的,投靠了孙权。此时的交州还不算是东吴的正式地盘,有些类似辽东公孙氏依附于曹魏。
      孙权意识到交州和蜀汉南中的相似性,为了稳住交州,最好的办法就是派重臣守交州。把交州治理得好,成为东吴相对稳固的大后方。
      对东吴来说,交州稳则荆州稳,荆州稳则江东稳。交州和南中有一点不同,诸葛亮对南中以抚为主,“南人不复反矣。”孙权的性格更倾向于以“镇”为主,交州有人不服那就打,直到打服为止。
      所以,步鸷离开交州,就换上了同为孙权的心腹大将吕岱。
      但是后来孙权偷袭荆州,交恶益州刘备,同时又被曹丕四路进攻,就把步鸷和吕岱一同调走,只在步鸷头上,还有着一个交州刺史的头衔。同时还有郁林郡的陆绩。
      刺史和州牧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武帝在位时,为了便于管理,汉武帝把国家分成了多个州进行管理,每一个州派一名刺史来掌管。西汉中后期也是继续发展刺史制度,这对维护中央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二个州和一个特别直辖区,每个州设立“刺史”一人,特别直辖区是司隶,所以不叫“刺史”,叫“司隶校尉”。
      这个“刺史”一级的官职,是监察官,受中央“御史中丞”管辖,年薪六百石。仅仅是代表皇帝在地方监察百官。
      这是一个中央派出机构,其目的是用于监察各个郡的长官,即太守,而不能插手当地的行政事务。
      刺史的职权是相当大的,有“奉诏六条查州”之权,包括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反对他们横行乡里,打击地方地方官员以权谋私的不法行为,纠正打击地方官员执法不公,对官员在察举士人时偏向亲己予以制止,对地方官员子弟以权擅法不姑息养奸,打击地方官员和地方大族相勾结。
      直到汉成帝把刺史改称州牧,职权才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刺史的职权得以最大化。
      汉成帝设州牧后不久,此职又摆停。到了汉灵帝时期,黄巾猖獗,天下大乱,为镇压农民起义,复设州牧,并大大提高其地位,成为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军政大权的行政长官。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当过州牧的地方诸侯很多,比如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焉、刘璋父子、徐州牧陶谦、冀州牧袁绍、豫州牧曹操等等,这些州牧往往霸占一州之军政大权,俨然一独立王国。
      汉代全国只设十三个州,有些州的管辖面积非常大,州牧作为一州之军政长官,权力之大,令人难以想象,难怪东汉末年多诸侯。
      州牧是刺史的升级版,职权要大大高于刺史,而太守,只是所在州下面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自然要服从于刺史或者州牧。
      而如今的步鸷就只是交州刺史,监察交州各郡而已。

第692章 交州乱(3)[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