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朋党交游便是其一举措。
但在战乱时期,曹氏政权还须依靠地方名士,因为他们在乡里有较高的声望,完全废除乡里评议是不可能的。曹氏政权所能做到的,只是把清议纳入政权轨道,使名士与政权合作。
这样以设立中正官专门执掌品第人物以备仕进参考的方式,代表“国家利益”的政权便对地方名士取得一定程度的控制。
但另一方面,地方名士的清议也便合法化,从而为其发展势力创造了条件。
而郡中正由各郡长官推选,而且是现任官兼。
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曹氏政权的目的,即把易以形成朋党浮华之风的名士私家评议收归政府统管,由郡长官推选现任官兼任中正,职掌人物的品第。
九品中正制的标志则是州中正的独立设立。其设立是根据当时权重于朝的司马懿的提议。
自州中正的设立以至两晋,九品中正制逐渐完成门阀化的转变,而最终成为门阀士族的选举工具。与先前由地方官推选郡中正不同,晋代的郡中正由州中正荐举。
便利了掌权的中央豪门士族扩展其势力,他们控制地方乃至中央的选官制度,而那些官居卑位或不居官的地方世家大族却日趋衰落。
与代表“国家利益”的政权有所威胁的,此时不是那些魏初的地方清议名士,而是新兴的盘踞朝廷的世家官僚──门阀士族。
高门士族子弟往往弱冠便由吏部直接从家里铨选入仕,而不必经过察举。在此之前,均凭借门第而得中正高品。
而州辟佐吏和举秀才则主要是中级士族与吴蜀士族的主要仕途。他们便是地位稍次的所谓地方“名族”、“乡豪”的子弟。
而郡辟佐吏和察孝廉这个在东汉和魏初颇受重视的入仕道路却降为低级士族与寒庶人士的仕途了。这种变化充分表明了九品中正制此时已变为高门大族的工具,只重门第而轻德才。
门阀制度的确立,已使九品中正制成为一个政治上的装饰品。中正品第唯以血统为准,门第高即获高品,此时只须分别士庶高下便已足矣,中正品第只不过是例行公事。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者也。
而从察举制到九品官人法以及后面九品中正制的转变,则是代表了天子皇权,从盛到衰的一个过程。
而这个则是曹丕急于让陈群完成九品官人法,使得便于他拉拢士族,从而代替大汉天子的一个手段。
至于说以后因此而形成的偌大憋端,或许是曹丕预见不到,或者干脆是视而不见,那就不知道了。
不过,杨烈能够从中清楚的看出来,现在压着江东孙权打的局面,让曹丕感觉有些膨胀了,从而有了代替汉献帝,自己做天子的打算和野望。
同时也已经开始动手施行了。
“何必呢,你又活不了太久。”
第699章 九品官人法[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