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01章 名士的节操(2)[2/2页]

高武三国之我是战神 穿越三国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一旦越兵后孙登来到,影响甚大;于是反对出兵,建议增强边境戍守,预防东吴进攻。当时曹丕以已成军而出征,而孙登始终没有来,曹丕到长江后撤回。
      王朗博学多闻,校注儒家经典,很有名气。正始六年(246年)12月,魏国朝廷以王朗所作的《周易传》作为学习《易》学的人必须考核的内容。
      后世把王朗注解里的思想称为“王学”。
      王朗子王肃便是”王学“的代表人物。王肃所注《尚书》、《诗》、《论语》、《左传》等,在晋代列于学官,立有博士。今失传。
      因王肃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外祖,故借朝廷支持而盛行,一度压倒“郑学”,”王学“在东晋后逐渐衰亡。
      王朗才智过人而丰丽博敞,但性格严谨慷慨,多立威仪,恭俭节约,就算因婚宴而受到的礼物也一无所受。常常讥笑世俗中那些有好施之名、却不体恤穷贱的人,所以他经常用自己的财物周济他人之困急。
      曹操曾经请王朗赴宴,席上嘲讽他说到。
      “不能学你当年在会稽丢了好饭碗(指王朗任会稽太守时兵败于孙策之事)。”
      王朗仰头叹息:“言行举止要表现得恰如其分真是太难了。”
      曹操问:“为什么这么说?”
      王朗回答到。
      ”像我那样,当年既为汉吏,不能保境安民,所以‘未可折而折,而您在这个场合,原本当尽地主之谊,体现恭敬好客、折节求贤的气度,想不到却如此对待新来的客人。这就是‘可折而不折了。“
      王朗少年时与沛国名士刘阳交友。刘阳担任莒令,三十岁就去世了,所以后世很少听过他的消息。当初,刘阳认为汉室渐渐衰落,知道曹操有雄才,惧怕他对汉室不利,想要除掉他但未成功。
      等到曹操掌权后,下令寻找他的儿子的命令很急。其子惶恐而窘迫,无处可逃。刘阳的亲旧虽然多,但没有人敢帮助匿藏他。
      王朗于是接收他数年,等到从会稽回朝廷,又数次开解曹操。很久以后曹操终于赦免他,刘阳的人家于是得以保全。
      故而如今在许都之人,并没有比华歆王朗这两位更有名望,并且得到士林推许的存在了。
      原本的时候,还有着一个孔家后人的孔融。
      但是太学重开,许都看在杨烈的面子上,放孔融去洛阳,和郑玄一起做了太学祭酒。
      所以不在许都。
      曹丕认为,如果有着华歆王朗的支持,自己的那点野望,绝对能够达成。而且不会被士林中人所普遍诟病,并且引起朝野非议。
      而且程昱已经告诉他,这二人虽然看起来都是人品很好,德行不亏,并且得到众多人赞许的人物。
      但是,德分两种,私德公义。
      “相信这二位,颇得曹公恩惠,会做出正确选择的。”

第701章 名士的节操(2)[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