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06章 江东战事(2)[1/2页]

高武三国之我是战神 穿越三国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江淮之间,大体有三条水路可以南下北上,自东向西分别是:
      中渎水,江都精胡、射阳湖广陵淮河。水量不稳定,涝时发大水,旱时搁浅;而且曹魏迁徙人口后制造无人区,补给困难。
      濡须水东关巢湖施水合肥寿春淮南巢肥运河,连通江淮,水运便利;到淮北后可以直达曹魏核心区。同样的,曹魏打通这一条水道,也可以顺流而下,直接进入长江水道。
      再就是汉水水道,夏口竟陵荆城襄樊。
      虽然江陵是江汉平原的核心,也是南荆州的中心。但是曹魏据有江陵,除了北靠南阳盆地之外,其余多个角度受敌。
      西边蜀汉如果发现曹魏据有江陵,必然顺长江而下来死磕,这可比绕道祁山爽多了;
      荆南也能打过来;东边吴国沿长江而上侵扰。且江陵到当阳口之间距离过长,补给太容易被骚扰。
      而进攻时,向南是大巴山和幕阜山之间的天然关口;向西是三峡;向东到柴桑口。
      于是,据有江陵就会如此被动。这也不难理解战后曹仁主动放弃江陵,退守襄樊的原因。
      而在濡虚口这里,却是有着诸多好处。
      濡虚口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重要性在于,如果东吴丢失濡须口,魏军就可以进入长江,进而攻占牛渚,逼近建业,所以,濡虚口为曹魏和东吴的必争之地。
      濡须最早进入东吴政治集团视野。东吴将领陈武仁厚好施,在庐江郡(濡须是在庐江郡的境内),无论是乡里人,还是远方客,大多依?于陈武。
      陈武,字子烈,庐江郡松滋县人,孙策、孙权部下的猛将,负责统率精锐的庐江上甲。
      孙策在寿春时,陈武前往递帖求见,当时十八岁,身长七尺七寸,于是跟随孙策东渡长江,征战有功,被任为别部司马。
      庐江地区一直有着躁劲、果决、恶斗、视死如归的旧风。东汉末年,庐江郡的军队横行于江、淮之间,使孙策感到非常苦恼。
      庐江太守刘勋进攻上缭,孙策趁虚而入,夺取庐江。于是,孙策得到了很多庐江人,选择其中的精锐,由陈武来统率他们。这支队伍每逢作战,都所向无前。
      孙策遇刺身亡,孙权接掌江东,陈武转任督领五校。他仁慈宽厚乐于施舍,他的同乡和远方客来者很多人都依附他。他特别得到孙权的厚待,孙权几次前往他家。
      后来,陈武因为累建功勋,右迁至偏将军。
      陈武跟随孙权攻打合肥。东吴军队刚刚到合肥城外,魏将曹纯便于第二日清晨率领800人从城中出战,发动突袭。东吴众将领都没有防备,吴将宋谦、徐盛皆被击溃而败走,陈武奋力迎战,不幸战死。
      后来,孙权决定将都城从京口(镇江)“徒至秣陵”,即后世的南京,张?对孙权说到。
      “秣陵的山川一带有帝王之气,如果明公在此建都,一定能成大事,不过秣陵名字不吉利,不如取名建业。”
    &

第706章 江东战事(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