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七十五章:义旗[1/2页]

反清 崛起的石头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在经过周密的计划,探查过周边绝无可能突然窜出一支万人以上的敌军后,李自敬便再也没有任何犹豫,直接下达了全线攻城的命令。
      驻扎在邓州城西五里,湍水之南的前营人马如风而动。
      在吴兆胜和郝摇旗的率领下,两队人马缓缓前行,整个湍水南岸,到处都是偃旗息鼓,缓缓前行的黑衣大军。
      前营的将士们身着黑色箭衣,手持刀枪,在城内官绅地主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围住了整座城镇。
      李自敬策马立于城南,一处高坡之上,身旁是百余名用作护卫和机动队的精骑。
      这些人,有整个前营最为精良的装备,每一个都是杀人不眨眼,连鬼魂都要畏惧三分的老兵。
      一旦投入战场,他们的力量足以决定一场战争的成败。
      在平时,这些对主将忠诚无比的精骑更是整支军队的魂魄,是联系所有将士的纽带。
      千里镜中,邓州城上空无一人,李自敬看了四处城墙,居然没有发现一个巡防的兵士。
      看来情报无误,王光恩在去年大掠邓州以后,便裹挟着财物返回郧阳去了。
      现在的邓州城,在李自敬眼中,就宛如褪去衣衫的处子,只要一声令下,就会顷刻易手。
      城内的官绅们或许还不知道这个噩梦般的事实,撤退后的大顺军,又回来了。
      而且这次,李自敬不打算再离开了,他要让大顺的旗帜,永远的飘扬在这里。
      让这些官绅地主,看见这面旗帜就浑身害怕得发抖!
      李自敬观察半晌,放下千里镜,缓缓抬手,随后紧握成拳。
      “驾!”
      在他身后,四名精骑立即一声大喝,奔着不同的方向疾驰而出,马蹄之下,烟尘滚滚。
      “呜呜呜——”
      数里之外,四道连绵的号声依次而起,由远及近。
      随后响起的,是撼天动地的脚步声。
      ......
      一纵两横,多巷丛生。
      这八个字,是邓州城布局的真实写照。
      邓州城内的布局,是典型的明代平原城镇布局,整个城内以四门为轴线,呈方格网状。
      城内的两条主干道路即是连接城门的道路,与城门相对,形成田字形的四个区域。
      各个区域之中,是纵横交错的街巷。
      州衙大堂,沿街满是饥饿的难民,各个衣衫褴褛,三两成群,大部分人都是饿的面黄肌瘦。
      两名穿着崇祯时期衙役服装的官差,手持黑色杀威棒,正在门口勾肩搭背的站着。
      崇祯十六年,对邓州城百姓而言,是最接近太平的一年。
      那一年,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建国定制,席卷荆襄,并趋河南,邓州时为袁宗弟右营管辖。
      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这首广为传唱的歌谣,至少在崇祯十六年的邓州,是真真正正做到了。
      袁宗弟的右营在邓州城内打击地主,将前明官绅杀的杀,抓的抓。
      均分田地,发放种籽,耕牛共用,好不热闹。
      那时的邓州流亡归乡,一片太平之望。
      但是这一切,都随着崇祯十七年大顺在山海关的一场兵败,戛然而止,并且开了倒车。
      随着畿辅一带的连续兵败,大顺不得不将中原一带的主力接连北调,以至于邓州防备空虚。
      邓州的官绅被地主从牢里放出,逃跑的前明官员们,也都在缙绅地主的召集下纷纷返回。
      在官绅们的联络下,郧阳明军北上攻打邓州,驻守邓州的大顺军遭受突袭,内外交困,全部死于战乱。
      邓州,也就此重新成为了地主和官绅执掌的天下。
      这里只是缩影,在李自敬逃亡的那两个月,在潼关与清军血战的时候,这种景象无时无刻不在各地发生。
    &nbs

第七十五章:义旗[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