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实验体在麻药的作用下静静地躺在一种液体之中,那是一种可以维持生命活性的能量液。
另一个实验体就旁边的一张床上。
一名研究者手持锋利的超声波手术刀深入液体之中划开实验体的肚子,小心翼翼地摘除里面的所有内脏。
于此同时,另一名研究者将床上的那个实验体的整个内脏也取了出来,心脏还在托盘里砰砰地跳动着。
两个研究员交换位置,将两者的内脏进行交换,小心翼翼地“安装”在实验体体内,将气管对接,将血管对接,将伤口缝合。
然后将液体中的实验体取出,将床上的实验体放在一个充满烟雾的气罐之中。
不久之后,烟雾气罐里发出实验体抓挠气罐壁的声响。
不过,声响没有持续太长时间便安静下来。
那是小恐龙利临死前疼痛中的挣扎。
于此同时,被移植了恐龙内脏的那个灰星人在麻醉过后苏醒过来。
然后他浑身抽搐,大口呼吸。
“不要紧张,你很有可能就是第一个新灰星人。”研究者如诗一般温柔的脑电波语言安抚着抽搐的实验体。
抽搐并没有停下,但实验体用脑电波做了回答:“我停不下来,痛,太痛了。”
“哪里痛?”研究者询问。
“全身。”实验体回答。
“除了痛还有其他感觉吗?”研究者问。
实验体喘了一会儿才回答道:“生命逝去的感觉。”
“你能描述一下这种感觉吗?”研究者赶紧问。
实验体的抽搐幅度逐渐减小,慢慢开始安静:“神在召唤我。”
躯体彻底平静下来,失去了生理特征。
“看来我们没有左右生命的神力。”年轻的研究者感慨道。
“不,只是我们做的细节还不够,这次的实验体已经比上一个多活了3分钟。”另一名年老的研究者说道。
“按理论来讲,两者只是更换一套供能系统而已,不应该啊。”年轻的研究者有些摸不着头脑。
“生命要比我们想得还要精致,不像机械一样换个发动机就能重新运转。”年老的研究者总结道。
……
而实验室里的一切被记录在实验室墙边一个在某个仪器上旋转的圆盘里就像地球上个世纪流行的唱片,不过那些圆盘的厚度要比唱片厚得多,并且能够记录灰星人脑电波语言的交流,甚至所见的画面。
……
当全息投影之中出现那个灰星人用来记录“磁盘”的时候,余子峰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很快,余子峰在自己脑海中检索到了自己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一则图文信息:
1938年,一群考古学家在华夏青海南部地区一个不大的隐蔽山洞中发现了716块圆盘形状的花岗岩,这些花岗岩厚约2厘米,有一些极为规则的水波纹理,并且还刻有一些科学家从未见过的符号,这些圆盘被命名为“巴颜喀拉山圆盘”,又称“朱洛巴石盘”。
圆盘形似石器时代的唱片,后来被称作“太空碟”。每块厚度约2厘米,中心有个孔并从中间辐射出水波纹线条,极似镭射唱片。
&
第458章 巴颜喀拉山圆盘[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