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十五章 钞关与盐务[1/2页]

诸天从拯救大明开始 上善若无水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王承恩跑进钞关的时候,李云泽正在翻查账本。
      “纯属胡说八道,连账目都对不上。”
      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李云泽,翻看一会就看出了内里的猫腻。
      无论是入账还是出帐,所有的账目全都对不上,感觉就是完全为了应付差事胡乱填写的。
      随手将账目甩在了王承恩的脚下“你们这些镇守太监,就是这么为天子效力的?”
      王承恩屁话不敢多说,直接叩首口称死罪。
      看着唯唯诺诺的王承恩,气不打一出来的李云泽,挥舞着马鞭走出了钞关。
      大明真的是烂到了骨子里了,区区一个钞关就已然是烂到了这种程度,更别说是整个天下了。
      这一刻,他甚至有些后悔顶替崇祯了,这要是顶替了李自成多简单,直接打碎了一切重头再来。
      那样的话,也算不得拯救大明,而是新建大顺了。
      心情烦闷的李云泽来到运河边上,正要长叹口气,目光就见到了一艘挂着旗的官船毫无阻拦的越过钞关。
      用力捏着手中的马鞭指向那艘官船,转头看着曹文诏“拦下来!”
      来到大明时空这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李云泽其实也逐渐明白了什么才是主线任务。
      平息流寇甚至是扫灭鞑虏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扫平大明的污秽!
      拥有差不多两亿人口的大明,经济发达科技昌盛,居然落到被屠灭过半,沦为奴隶的下场。
      不是大明不能打,也不是大明没有实力,而是身体里的毒疮烂肉太多!
      大明自己没问题,哪怕天灾边患一起来又算得了什么。
      李云泽对这方面看的很重,正好又因为钞关的事情被点燃了怒火,现在看到堆满了货物的官船直接闯关而过,这团怒火已经是冲破天灵盖了。
      曹文诏此人能力出众,而且对皇帝忠心耿耿。
      听到吩咐当即上马,带着百余亲卫沿着河岸追上去张弓搭箭。
      箭如雨下,那艘官船顿时满满当当被钉成了刺猬。
      官船上一片混乱,等到曹文诏大喊威胁要用火箭的时候,官船这才落帆靠岸。
      “尔等是哪个卫所的?”船一靠岸,就跳下来一??员外郎装扮的胖子,气急败坏的跳脚喝骂“这可是松江徐家的船!我家老爷一张片子递进衙门,就能要了尔等的狗命!”
      曹文诏等人冷笑不止,手握刀柄。
      如果不是李云泽策马过来了,他们当场就得拔刀砍了这满嘴喷焚的狗贼。
      大明朝的军队,风评一向都很差。
      “松江徐家?”策马而来的李云泽有些疑惑“哪个徐家,徐家汇的徐家,还是华亭徐家?”
      松江府有两个大名鼎鼎的徐家。
      一个是徐家汇的徐家,也就是徐光启。
      还有一个是华亭徐家,也就是搬到了严嵩的徐阶。
      “当然是华亭徐家!”
      那员外一脸的傲然之色“我们徐家先祖文贞公可是内阁首辅!”
      “是嘉靖朝的首辅。”李云泽提醒他“这么多年过去,骨头都化了。”
      “大胆!”员外伸手指着李云泽“竟敢辱及文贞...啊!!”
      曹文诏直接抽刀上前,斩落了他的手掌。
      李云泽微微蹙眉“话还没问完呢。”
      跳下马的曹文诏上前,用绳子系住惨叫的员外手腕伤口处,再招呼亲兵过来涂抹伤药包裹起来。
      “徐家现在有何人出仕?”
      面对询问,面色惨白的员外不解询问“你是何人?”
      “大明皇帝。”
      ‘Σ(°△°|||)︴
      惊恐万状的员外看向众多甲胄鲜明的精锐军士,神色惨然“冲撞圣驾,活该。”
      “说的不是这个事。”李云泽不耐烦的摆手“朕问你,华亭徐家现在可有人出仕?”
      “...并无。”
      “既然无人出仕,为何你们能用官船?”
      “途径钞关,为何不停船交税?”
      “这是官船,你们为何在船上运货?”
      面对李云泽一条条的询问,员外无言以对。
      他能说什么?
      总不能对皇帝说,这在大明都是大家心知肚明,你好我也好的事啊!
      看着满脸死气的员外,李云泽沉默片刻“带上船还有人上路,到了松江府的时候,朕要亲自问问徐家的人,这都是凭什么!就凭他们家有四十万亩地?”
      看着李云泽调转马头离去的背影,员外急切叫嚷“万岁,万岁!这都是小民的错,是小民背着主家干的!与徐家无关呐~~~”
      “别喊了,喊什么也没用。”
      曹文诏懒洋洋的翻身上马“等到了锦衣卫的手里,他们让?盟凳裁矗?憔偷盟凳裁础!
      回到军营之中,李云泽当即将随驾的温体仁喊来。
      “拟旨,向全天下招募八大钞关税吏。良家子弟皆可报名,通过考试

第十五章 钞关与盐务[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