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百零一章 历史:我咋就飞起来了呢?[1/2页]

走进不科学 新手钓鱼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实验室内。
      在听到小麦的这声啊咧咧后。
      徐云的心中瞬间便浮现出了一个简单至极的汉字:
      艹!
      喲。
      已经第三次了,这货这次又要搞什么事?
      小麦第一次的啊咧咧出现在寻星的那个夜晚,当时引出了冥王星的伴星也就是‘卡戎。
      从而让高斯发现了计算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强行推动了徐云和高斯的‘一年之约。
      第二次的啊咧咧则发生在几个小时之前,直接引出了x射线这个徐云原定于十几年后才会被发现的伏笔。
      而这一次
      又会是什么?
      推动北宋副本发展的是驴兄,合着这次驴兄成人了呗?
      不过话说回来。
      阴极射线的相关现象就那么多,无外乎电子、洛伦兹力以及引申出来的x射线罢了。
      在尚未真正开始研究微观世界的如今,小麦应该不至于冒出什么吓死人的言论
      吧?
      想到这里。
      徐云不由深吸一口气,扭头看着不远处的小麦,嘴角牵强的扯出一丝笑意,问道:
      “你怎么了吗?麦克斯韦同学?”
      此时小麦正站在操作台边,右手手臂环在胸前,左手手肘搭在右手手背上,大拇指轻轻抵着下巴,面露思色。
      听到徐云这番话后。
      小麦转过头,没有直接回答徐云的问题,而是对他问道:
      “罗峰先生,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巴贝奇先生他们设计的分析机计算原理,似乎是通过刻度表来储存运行的?”
      徐云点点头,答道:
      “没错。”
      早先提及过。
      巴贝奇设计的分析机一共有三个模块:
      一是齿轮式的“存贮库”,第二个部件是所谓“运算室”,第三部分类似于电脑里的控制器。
      其中存储使用的是齿轮,运算则是小锤和指针配合,动力来源于蒸汽机。
      随后小麦又问道:
      “高强度的计算需要的刻度齿轮数量很多,并且体积极大,组合起来非常复杂?”
      徐云又点了点头:
      “没错。”
      小麦见状微微颔首,指着桌面上的真空管说道:
      “既然如此,罗峰先生,我有个想法啊”
      “我们为了给萧炎管保持高真空度,一开始将它内部充满了水银,需要的时候把水银给抽出来就行了。”
      “那么如果我们不抽水银,同时给它某种延迟措施”
      “那么理论上是不是能够用萧炎管的电信号,来替代指针和齿轮的信息接收呢?”
      徐云闻言,心中的艹瞬间变成了艸。
      一股不太好的预感隐隐在他心中升起。
      不过他的脸上还是尽量保持着平静,干笑着说道:
      “额,麦克斯韦同学,我不太懂你的意思”
      小麦想了想,干脆从桌上拿起纸和笔,就地画道:
      “这是我刚想到的一种想法,如果我们在萧炎管中加入某些指示剂比如说声学水银什么的,达到延迟传递信息的效果。”
      “接着再加上某个小部件,控制阴极到阳极之间的电流,通过控制电流强度来传递信息”
      “这样一来,是不是就有可能同样做到齿轮的存储与计算效果呢?”
      徐云:
      “”
      此时此刻。
      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小麦你这浓眉大眼的不会也是个穿越者吧?
      眼瞅着微观领域没缝给他钻了,这货居然转头就奔着宏观领域去了?
      众所周知。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中,科技史无疑占据了大量篇幅。
      而在科技史中,计算机则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之一,甚至可以算是头牌。
      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一共可以分成几个时期:
      原始时期、电子管时期、晶体管时期、集成电路时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期、智能计算机时期和未来未知的计算机。
      其中原始时期和电子管时期别看只差了个顿号,在历史中,二者的断代足足在百年以上!
      原始时期开始的节点是在1642年,当时高卢人帕斯卡发明了“加法器”。
      这个工具以齿轮转动,可以计算8位数字的加法,当时的高卢政府还采购了五十台这个设备。
      再往后便是莱布尼茨、布乔的穿孔纸带方法,以及真正采用代码为逻辑的巴贝奇和阿达——也就是1850年前后的事情。
      而电子管时期呢?
      这玩意儿出现在1947年!
      和1850年差了整整一个世纪!
      再往后的晶体管时期也好,集成电路时期也罢。
      甚至算上智能计算机时期的跨度,加起来都比不上原始时期与电子管时期的隔代时常长。
      而真空管和电子管尤其是电子二极管,二者之间的区别实际上并不大。
      更别说眼下的真空管还是被魔改后的版本。
      甚至硬要说的话。
      真空管和电子三极管,区别的实际上也就一个栅极罢了——而栅极这东西早在1821年就已经出现了。
      因此怎么说呢
      如果单纯讨论原理重合度这块,真空管确实和巴贝奇的分析机存在一定的交集。
      而小麦此人,在历史上又恰好是以脑洞出名的大佬。
      别的不说。
      光他能推导出麦克斯韦方程组,并且在

第三百零一章 历史:我咋就飞起来了呢?[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