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89章、谁的心思也看不懂[1/2页]

靖明 冬三十娘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看着儿子的背影,杨廷和知道他没听明白自己的意思。
      新君登基后,杨廷和日益感到心力交瘁。
      梁储已露锋芒,蒋冕摇摆不定,费宏、杨一清都在回京路上,还有那个在南方宣讲心学的王守仁。
      他没能像两个月前所料想的那样顺利整饬超纲,而他这个年少成名的儿子,时至今日竟仍然如此轻佻。
      书房内重归寂静,跳动的烛火将杨廷和的脸照得忽明忽暗。
      刚下的决心,又因为儿子动摇了几分。
      若真拼了这一把,杨慎在自己走后站得稳吗?
      杨廷和闭上了眼睛,疲惫地长叹着。
      月底吗?
      到那個时候,有些人就该陆续抵京了。
      明天还要读卷,杨廷和撑着书案站了起来。
      铺了一晚的纸张上仍然一字未写,杨廷和默默凝视着这张白纸。
      为什么这么难写?
      在他原本的料想中,此刻的大明应当就如这张白纸,可以将多年夙愿尽情挥洒才对。
      但现在不同了,他选立的新君,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已经在他身边编了一张网。
      用君与臣的纲常,用君臣一心的幌子,用他杨廷和赤忱一片公忠体国的心。
      这都没关系,如果皇帝一直是谦虚谨慎的听政听讲听劝姿态,那真的没关系,慢慢来,许多事都是这样慢慢过来的。
      但为什么非要让人借于谦一事私下议论不休?是不是存了让大家谈论着变法造起势来然后顺水推舟真的行新法?
      那是真的要动大明的根基啊!
      先是宣示法统,又重军权,现在要富国变法,还要天下臣民如于谦一般能文能武又忠诚清廉,你掌控得住这一切吗?
      很多事,根本不是你多听几个人的意见、表面慎重就能更稳妥的!
      上行下效,初次登场就带头冲锋的皇帝身后,现在冒出来的都是严嵩这样的投机之人。
      只知逢迎上意,算什么忠?
      月底吗?
      杨廷和的手指在桌子上抓了抓,目光重新坚定起来。
      玉不琢不成器。
      他这个儿子如此,新君同样如此!
      那就月底吧!
      ……
      五月十九,读卷。
      头一晚弥封好的三百多份殿试考卷都送到了被称为文楼的文昭阁。
      现在,十七个读卷官都在这里。
      四个内阁大学士,礼部、吏部、刑部、户部四尚书,石珤、严嵩、刘龙、张璧、杨慎等五个翰林院资深学士,还有夏言、解昌杰、工部左侍郎吴廷举、国子监祭酒贾咏。
      阵容复杂,耐人寻味。
      杨廷父子全都是读卷官,皇帝之恩太重,杨廷和现在心情已经淡漠下来。
      之前下的这道圣意,劝都劝不动。
      偏偏杨慎在翰林院的资历确实是够了,当年又是状元,选他的理由是充足的。
      杨廷和日益觉得,皇帝这是在把他架到火上烤。
      他和毛纪真心想推选为读卷官的诸多中坚力量,却大多都没被选中。
      现在这十七个读卷官里,隐隐分为三个派系:杨廷和、梁储、袁宗皋麾下各有一些人。
 

第89章、谁的心思也看不懂[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