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20章 鱼越多,水越浑!(八千字大章求订阅和月票)[2/2页]

吾弟大秦第一纨绔 精品香烟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sp;“……国尉府已然停滞一日,凡奏章公文尽无法施行下去。此除了陛下能为之,再无他人可为。”
      “那很不错啊,能打败阴险诡谲的,唯有堂皇大道。让人都停手,不要再参与此事,静观其变就好。”
      “我认为,陛下此举是对长安君动手的征兆。我们应该可以在这堆干柴上添一把火,这样才……”
      甘罗停步。
      一直低着头的鞠躬跟行者眼见甘罗住脚,急忙住脚又住口。
      “为什么你们都认为长安君脾气好呢?”甘罗回首,模视头颅低垂更深了的跟从者。
      “楼台他敢当众杀人,那你说他会不会敢在夜半杀人?你是不是在博士署待久了,受那帮博士荼毒过深?忘记了这里是秦国,忘记了这里闻战则喜,武力至上。”
      跟从者的头都要低到地上去了,声音颤抖地道:“鲍白令之知错。”
      跟行一路,未得甘罗起身二字不敢抬头者,不是甘家仆从。
      而是隐为博士署之首,敢在朝堂上怒斥始皇帝的博士,鲍白令之。
      “长安君,这次针对你的是陛下,你总刀不了了罢?你要怎么破这个局呢?”
      甘罗自言自语,嘴角漾起一丝笑意,对所用计谋深表满意。
      半日过去。
      已是下午。
      甘罗的好心情一直持续,持续到再见到鲍白令之的时刻。
      “慌慌张张,所为何事?”
      一见鲍白令之神情,甘罗内心便生出不详之感。
      但身为秦国世家隐性首领,他不能慌,故先出言训戒。
      “王?带着国尉大印,领着数十武将进了国尉府,国尉府已正常运转。”
      鲍白令之语言迅速,以最简短的话语说出了最完善的信息。
      经甘罗训戒后,他的表情依旧是震撼不堪。
      王?的出现,完完全全不在这位博士署之首的考虑范围内。
      这样一个完全脱离秦国权力圈十年的人物,怎么会突然出现,并为嬴成?那竖子出头?
      “意料之中,无碍,你回去罢。”
      甘罗点点头表示我知道了,脸上一副一切尽在我意料之中的模样。
      摆摆手,下了逐客令。
      鲍白令之神色不属地转头行去,出了甘家才勐然醒觉。
      这次入甘家见甘罗,既没行拜礼,也没行别礼。
      我没察觉也便罢了,最重此道的甘君怎也未有察觉?
      莫非,甘君也如我一般慌张?
      王?出现,并不在甘君意料之内……
      想到此处,鲍白令之惊起一身冷汗,急忙自我反省。
      不会的不会的,甘君幼时便机智过人,所要做之事无一事不成。
      听闻我报信息神色如常,毫无变化,此没说礼之缘故,定是其事忙忘了。
      对,定是如此,定是如此……
      察觉到甘罗有异样,鲍白令之的慌张比知道王?出现还要慌张数倍。
      甘家屋舍中,鲍白令之告辞离去后,面色平静的甘罗一瞬间面目狰狞,犹如自地狱十八层逃出来的凶煞厉鬼。
      “王,?。”他一字一顿,咬牙切齿。“你怎么还不死啊!你怎么还不死啊!”
      当日,甘家此间屋舍内,物件尽碎,满地狼藉。
      咸阳宫。
      皇后阿房所遣宦官,捧着一对金蟾回了阿房宫。
      “楚妃不在宫中,带着三公子不知去了何处。我没见到楚妃,不敢与他人言说,言说,言说那三字……”
      就算再怎么内心自我催眠,说就当做普通一句话。
      宦官也没有敢在阿房面前,说出“杀得好”这三字。
      “明日再赠。”阿房吩咐道,挥挥手要宦官捧着金蟾出去。
      她眼中泛过一丝忧色,心情烦闷。
      便带着贴身侍女瓶儿出了阿房宫,来到咸阳宫中豢养万尾鲤鱼的湖水边。
      往日见到这些肥头肥脑,丝毫不怕生人,被养的又大又圆的锦鲤,阿房都会觉得很是讨喜。
      但今日,再见到湖水中这些肥鲤鱼横冲直撞地摆来摆去,阿房却半分欢喜都没有。
      “鱼越多,水越混。”
      阿房轻声呢喃。
      “皇后在说什么?”
      心情极佳,幻想着嫁入长安君府,快乐至极的瓶儿仗着阿房宠爱。
      探过脑袋,僭越问道。
      “我说不给你提亲了。”阿房扭头笑道,敛去脸上那丝忧色。
      “啊?皇后不要啊!”
      瓶儿哭丧着脸,眼看就要哭出来的模样,拉着皇后手摆来摆去,像是一个七岁小女孩。
      哭,总比死强。
      阿房狠下心,撒下手中饵料,凝视着蜂拥而至的万尾池鱼。
      饵料不多,注定只有极少数肥鲤能吃到,但这次吃不到,下次总能吃到。
      王位只有一个,抢到的人坐拥一切,抢不到的人,没有下次,功不成便是死。
      ……
      长安君府。
      嬴成?展开手中信鸽。
      【牧已按君上之言,激蒙恬前往征战,但牧实在看不出此子有甚才能。此子征调千余完全于匈奴无用,于攻城无用的战车一起开往九原,雁门。此举是空耗大秦国力,君上看走眼了。此时若让牧出征,蒙恬或可活。】
      “战车,早已该被时代淘汰的产物,蒙恬能玩出什么花来呢?”
      嬴成?将信纸揉成一团,喃喃自语,道:“大秦第一勇士,史上以抵抗匈奴成名,曾在边疆服役,我不相信你是酒鬼口中的平庸之辈。”
      “我答应蒙骜那老小子,这一战你要是胜了,就让你随小饕餮而行,作征讨匈奴地的主将,别让我们失望才是。”
      一只信鸽,自长安君府飞往上郡。
      李牧收到回信,轻展纸张。
      【哪都有你,老实待着得了。都告诉你了,蒙恬在战场上不一定比你弱,尤其是打匈奴。】
      “君上走眼。”李牧丢信纸入火盆,看着燃烧的火苗道:“君上,你不通兵法的。”
      大秦西北,爆发了一场大战。
      这一场大战极其诡异,因为这场大战的主体不再是骑兵,也不再是步兵,而是一个中原基本淘汰的兵种——战车。
      在春秋时期,战车是战场上的主力兵种,那时候两个大国之间的打仗极其讲究礼仪,如鸿水之战。
      《左传》记载:
      冬十一月己己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即:
      宋楚两国打仗,宋襄公迎战,他的手下子鱼说趁着楚国军队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我们打他吧,宋襄公说不行。
      子鱼又说他们还没成列,打吧。宋襄公又说不行,等到楚国准备好了。
      宋军大败,宋襄公受伤,护卫也被杀死,国人责备宋襄公。
      他还振振有词:受伤的人不杀,头发白的人不抓,依靠地势险要的不打。
      这便是春秋时期的战争礼仪,也是儒家追求的礼乐崩坏中,礼的一种。
      在春秋战场,搞偷袭,放冷箭,设埋伏,玩兵不厌诈的招数,是不讲武德的表现,会被所有人鄙视。
      那时候打仗前要下战书,战书中要有一个打仗的理由,还要对方同意,约定好时间,地点,才能打。
      如果对方国内经历了天灾,或者重要人物去世都不能随意开启战端。
      必须等人家国丧办完,粮草士卒准备充分之后才能列好阵势,真刀实枪打过一场。
      打仗时对方中了一刀就不能再砍第二刀,要见好就收。
      在作战中俘虏对方君王也不能抓住,要放回去。
      那时候礼仪最离谱到什么地步呢?
      晋,楚?之战。
      楚军大胜,晋军战败逃跑。
      因为晋国的军队太多,乱糟糟的跑不起来。
      楚军追到晋军,不是杀敌,而是教晋军怎么逃跑。
      楚军先是教晋军把战车前面的横木抽掉,避免互相干扰。
      晋军刚刚逃跑了一段,战马开始盘旋不前,又被楚军追上了。
      楚军依旧不杀敌,又教晋军把旌旗撇掉,把车辕端的横木也扔掉,这样才能跑得快。
      晋军一边照做,一边还回头嘲讽楚军——我们不像楚国多次战败逃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都说春秋无义战。
      实际上,春秋之战最“义”。
      那时候打仗就跟小孩过家家似的。
      这种现代观之极其奇葩的现象出现,很大程度是因为当时参战的大多是贵族子弟。
      天下贵族是一家,能不杀咱就不杀,打仗以气势为主,杀敌是什么?
      在这种情形下,高大威勐的战车完全满足各国需要。
      打仗之前亮一下战车,大家面对面排兵布阵一一对好,然后开撞就行了。
      一场大战看似气势磅礴,实际死伤没多少。
      那时候,战车的多寡,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
      千乘之国,万乘之国。
      这里面的乘,指的就是战车。
      而儒家六艺中的御,指的就是御战车。
      而到了真刀真枪干架,以“战”字命名的战国时期。
      点到即止的贵族战争,演变成攻城灭国的赶尽杀绝,战车基本就告别战场了。
      一是地势限制。
      战车爬坡爬不上去,草地不能行,林木不能钻等等。
      二是机动性差。
      骑兵的出现,完全顶替了战车。拉着沉重战车的马,显然跑不过毫无负担的马,战车机动性被骑兵完爆。
      中原如此,边疆更是如此。
      战车不是没有到过边疆,而是当时被爆的渣都不剩。
      和善于骑马的游牧民族相比,在草地上车轮被卷,移动缓慢的战车,简直就是活靶子。
      匈奴,东胡这些草原部落民族只见过一次战车,爽了一波,就再也没见过这个中原春秋时的主战兵种——各国君主又不是傻子。
      而这一次,蒙恬,在所有人都不理解的情况下。
      包括让匈奴十年不敢南下的赵武安君李牧都不理解。
      将早就失去荣耀的战车,第二次带到边疆,重铸战车荣光。
      在上郡休养这些时日,蒙恬在所有人都反对的情况下,征集到了西北所能征集的所有战车。
      蒙恬自上郡不只是领一万五千兵马出征,还领着他所能征集到的一千五百三十八辆战车。
      蒙恬将这些战车伪装成辎重车的模样——其实也没怎么伪装,就是往车上堆了粮草。
      游牧民族已经有近百年没见过战车了,匈奴也是一样,知道战车是什么物件的那批人早就死了。
      虽然有那么几个匈奴,通过去往中原的游牧商人,知道战车这个兵种。
      但当他们告知匈奴高层后,匈奴指挥官并不在意这些事。
      战车是什么?
      当初推到草原上被打爆的那个兵种?
      于是,当蒙恬带着远远看上去以步兵为主,中间簇拥着一堆辎重车赶赴九原,雁门的时候。
      路上的匈奴兴奋了。
      骑兵对步兵,压倒性胜利!
      这秦军真是愚蠢,竟然每辆辎重车用四匹战马拉,不知道做骑兵用!
      匈奴一战克雁门,九原,本就对秦军有所轻视。
      再一看到蒙恬这般作为,用四匹马拉着辎重车,马匹几乎都被占用,只能留少量骑兵打探情况。
      就想直接把秦军冲了。
      但总有些聪明人,觉得秦军一定是有诡计,这是钓鱼。
      为求保险,匈奴就开始袭扰。
      几次袭扰,都有斩获。
      秦军只能愤怒地迈着两条腿,看着他们的马屁股咬的嘴角流血,任凭他们哈哈大笑着抛回他们斩掉的秦军头颅。
      但这样那些聪明的匈奴人还是觉得不保险,万一秦军有埋伏怎么办?
      匈奴就在和秦军这么拉拉扯扯的打斗中,看着秦军逼近。
      一直到秦军行进到在一片一览无余,设不了伏,很适合骑兵冲锋的开阔旷野。
      匈奴忍不住了。
      仅在雁门,九原两城郡留下了极少留守,剩下尽数集结在这片旷野,他们要一口把蒙恬这一万五千人马吃掉。
      他们没有注意到,这片旷野没有草,很平整——秦国西北领土大多都没有草原那么高,能塞进战车轱辘里的草。
      或许是注意到了,但他们不在乎,这能怎么样呢?
      两万匈奴呼啸着,怪叫着,嗜血着向着秦军冲过来了。
      他们愤怒于秦军那双只有愤怒,嗜血,乃公可算等到你们这群匈奴狗的眼神。
      你们要死了!
      你们应该恐惧!
      我们要撞死你们!
      我们会把你们砍杀殆尽!
      我们要占领更富饶的地区!
      我们要夺取更漂亮的女人!
      匈奴骑兵起冲,冲了五千步,威势不可挡。
      此时骤停,或者转弯,会被后面的骑兵踩踏过去,直接碾死。
      此时,他们距离秦军只有三千步。
      秦军变阵了。
      快速地将粮草丢在地上,快速地登上战车。
      登不上去的步军都跑到战车后面掩映。
      一千五百八十三辆战车,在高明驭手的牵引下,开始冲锋,在这个战车早已没落的时代奏响了春秋之王的雷鸣!
      轰隆隆~

第220章 鱼越多,水越浑!(八千字大章求订阅和月票)[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