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百六十章,这个冬天很难熬![2/2页]

四合院之我是许多年 喵力求食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bsp;  节日的喜庆刚散去没多久,政府为了保证人民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将煤炭供应与粮、油一起,纳入统购统销的行列之中,买煤球实行计划供应,京城每家每户都有购煤本,凭本分片定量供应。
      早在秦淮茹领取户口本的时候,王主任就给她也办理好了煤本。
      现如今,许多年却还得跟大家伙一样,去排队领取煤本。
      现如今统购统销的管控物品,实在太多了,米面粮油和煤炭等等,全都成了管控的玩意儿。
      这天傍晚,许多年刚到家,就看到了客厅里的许思梅。
      家里周红梅、胡美凤和范招娣她们都在,因为许多年家里的蜂窝煤比较多,二十四小时,那个炕都不会冷。
      所以周红梅几乎都是在许多年家待着,也顺便帮他带孩子。
      胡美凤和范招娣两人就纯粹是蹭蜂窝煤的,待在客厅里学习,也不知道能不能学得进去。
      “三哥,你回来了。”
      见到她三哥回来了,许思梅脸上一喜,急忙喊道。
      “嗯,什么时候过来的?秀儿她们呢?”
      走进屋的许多年,一边顺手看了看小豆包,但没敢靠太近孩子,一边随口问道。
      六七个月大的孩子,金贵着呢,许多年刚从外面回来,自然不会马上去抱孩子。
      最起码得烤烤手,暖和了之后,再去抱孩子。
      姜秀儿今年才五岁,也就比许卫东大半岁而已,自然是没上学的。
      既然没上学,许思梅也没有去上班,她跑来娘家这边,孩子又没跟过来,许多年就是顺嘴问一问。
      “她们奶奶带着呢.”
      许思梅支支吾吾,没敢问她三哥借蜂窝煤的事儿,还是周红梅开口戳破了她的小心思,令她瞬间脸红了起来。
      蜂窝煤管控之后,她想要购买煤炭,就十分麻烦了。
      从一九五七年的统购统销政策开始,居民的所有物资供应都被定量限制了。
      一九五六年八月,雨涝成灾,蔬菜减产,市场无菜,菜价猛涨。
      于是一九五七年,按照粮油统购统销的做法,京城市人民委员会决定把蔬菜列为国家二类物资。
      到了一九五八年,京城开始凭《居民购物证》登记供应蔬菜,三天供一次,每人供菜1斤,一九六零年和一九六一年,曾经按居民正式户口和机关食堂入伙人数,每人每天供应半斤菜。
      供应不足,以“黄豆嘴”(发芽的黄豆)补齐,或以黄豆代替:2斤黄豆折合5斤黄豆嘴。
      在五十年代,黄豆是营养品,成了医院为浮肿病人开的“浮肿药”、特殊指标供应的补助食品。
      前段时间,许多年还看到阎埠贵家里就吃过这些黄豆。
      众所周知,阎埠贵是一个老抠,他们家现在是两个大人四个孩子,按照‘三天供一次,每人供菜1斤的规则,他们家是足额供应的。
      可是老抠也喜欢研究这些统购统销政策,知道黄豆嘴的存在。
      相比起普通的菜,黄豆嘴明显更多,也更符合他抠门的原则,所以他总是喜欢最后去拿菜。
      如此一来,菜市场供应不足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买到黄豆嘴了。
      九十五号院就阎家会这么干,附近其他几个大杂院,也有这样的人家,但不多。
      客厅里,许多年听完周红梅的话,便对他四妹道:
      “你想借多少蜂窝煤?”
      他早就知道了煤本这件事,前年,也就是一九五八年的时候就已经储藏了不少蜂窝煤,全放在空间里。
      这也是为何他家的蜂窝煤一直用不完的原因。
      “三哥,我想借二十个蜂窝煤就可以了。”
      许思梅挺不好意思的说道,借人东西,总归是不好的,尽管眼前这人是疼爱她的三哥,但她也是破不好意思,因为麻烦他太多了。
      “才二十个,够不够啊?”
      此时的许多年,已经确认身体暖和了下来,抱起小家伙亲了一口。
      却冲自己妹妹,皱眉地问道。
      结果他这句话,顿时让胡美凤和范招娣两妯娌瞬间无语了。
      什么叫才?
      别说现在已经开始管控蜂窝煤了,就算元旦之前,没有管控的时候,大家对蜂窝煤的态度也是够用就好。
      谁没事儿会闲着多存储蜂窝煤啊?
      就算钱多烧得慌,也不会这么干啊。
      “够了够了,三哥,二十个蜂窝煤就够我们家撑过这段时间了。”许思梅连忙说道。
      煤球的供应是根据人口多少,按照户口来定量的,一般为每人每月三十五公斤,按月购买,过期作废。
      不过,这都是五九年之前的事儿了,现在政府正在推广蜂窝煤,煤球已经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
      因为煤球根本没有存活,都是现生产现卖,装的时候要找早些时候制造好的煤球,毕竟干和硬,疯了也会轻一些。
      现如今,大家伙去煤铺购买的都是蜂窝煤,也叫大煤球。
      一般而言,一张五十公斤的煤票可以购买到七十个大煤球。
      正常而言,一顿饭最少要烧一个大煤球,烧好饭,换个煤球封上炉门,等做下顿饭的时候接着烧。
      但现在可是冬天,需要使用蜂窝煤来取暖。
      基本上家家户户用的都是蜂窝煤炉,燃起来的时候,整个屋子都无比温暖。
      有些家庭,在各个房间都安装了通水的暖气片,用水管连接起来,这样炉灶烧的热水可以通过管道在暖气片里流动,各个房间里就都很暖和了。
      既然冬天要取暖,那么许思梅说的二十个大煤球,还真的未必够。
      “这样吧,等下你拉三十个大煤球回去,你别自己拉,让你男人过来拉。”
      许多年没有多想,直接吩咐说道。
      三十个大煤球可不少了,许思梅一个女同志,在这样的大冷天,要带回去东桥胡同那边,估计够呛。
      而许多年自己也懒得动手,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在家里多抱抱孩子呢。
      前两天,许多年就看过人民日报,1960年1月11日本报讯首都已有十二万多户居民使用蜂窝煤做饭。事实证明,烧用蜂窝煤比烧煤球省煤、省柴,又清洁方便。
      据初步统计,一九五九年,京城市在这方面节省的煤炭达三万多吨,木柴三千万斤左右。
      蜂窝煤在京城开始慢慢渗透到每家每户之中,然而现在又开始定量供应。
      参考煤本上面的定量,每人每月是二十五公斤,这样的情况,势必会给蜂窝煤的推广蒙上一层阴影。
      最近几天下班回家的路上,许多年都可以看到不少半大小子,去城外郊区捡柴火。
      毕竟很多家庭并不是全部人都是城里人,就像范招娣一样,她不是城里人,导致她家的粮本、煤本等供应,就只有许十年一人。
      换句话说,他们一家四口人,吃穿用度,全是许十年一个人的定量。
      错非她家是跟老许一起吃饭,加上有许多年这个土豪弟弟时不时地接济老许家,许十年家里,早就不够吃了。
      “对了,其他东西你们缺不缺?比如食用油够不够?粮食够不够?”
      说完大煤球的事儿,许多年又关心地问道。
      现如今,食油每人每月发放油票一张,凭票可购食油三两,春节每户额外增发“节日补助油票”一张,可购香油1两。
      这个标准倒是没有变过,毕竟如果再降的话,那么居民就真的只能吃粗粮度日了。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么少的定量,总有些特殊人群,他们需要特殊照顾。
      比如一九五七年,京城市粮食局发布《关于高级脑力劳动者食用植物油补助供应办法的通知》,对高级脑力劳动者每人每月在食油定量外补助食用油1.5市斤,补助供应油的品种比重暂时是香油半斤,花生油或豆油一斤,不愿意购买香油的可买花生油或豆油。
      像许多年目前所在的猛虎中队,就有受到优待。
      之前在设计院的时候每月食油定量就是三两,多的没有,并且那会儿秦淮茹还不是京城户口,这三两食油是他们两口子分的。
      也难怪秦淮茹会对肥猪肉,情有独钟了。
      “三哥,我们有食用油,够吃的。”许思梅立马回应着说道,可神色随即又犹豫迟疑了起来。
      许多年一看,顿时生气地说道:
      “老四,你是真没把这里当你娘家啊,有什么事情就大大方方地说出来,我们能帮到你的,就一定会帮你。”
      “像你现在这样,吞吞吐吐,我看得都着急!”
      “是不是姜东阳那小子又搞事了?”
      她连忙摇头罢手,赶紧否定这件事,要不然,她男人又要遭殃了。
      “三哥你还有没有肉票?我想借一斤肉票,我们家已经一个月没吃肉了。”
      一听这句话,许多年顿时火冒三丈,同时也无比惊讶:“前两天不是元旦么?你们家没吃肉?”
      元旦的时候,家家户户基本上都买肉吃了,许思梅家里没吃肉?
      自一九五七年十二月一日起,京城市实行猪肉“凭证定量”供应。
      按不同消费对象分为5个档次,城镇居民每户每天限购1元猪肉。
      一九五九年一月,猪肉货源紧张,又改为“按人凭票”供应,每月发肉票3张(分为上、中、下旬各一张),每票供应鲜肉13两,买的肉不足0.20元可以不登证。
      这个时期,猪肉紧张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因为需要那猪肉去还债。
      到了现在,特别是元旦过后,京城市副食品货源极为紧张,猪、牛、羊肉到4月15日的全部库存只有361万斤,仅能维持1个月的定量供应。
      也因此,各方面粮油副食、煤炭、肉等管控物资,全部下调定量。
      可即便如此,现在京城市场也开始投放陈年肉罐头顶替,数张票可买到一盒(听)罐头。
      也不至于一个月都吃不起肉吧?
      再者说了,姜东阳家里总共六口人,全都是城镇户口,可没有农村户口。
      这样的情况下,一个月都吃不上肉?
      人家阎老抠的条件那么差,元旦那天也去供销社买了一斤半的猪肉,当时老许还跟对方唠了几句呢。
      听到许多年的话,许思梅的眼泪瞬间掉了下来。
      看见她哭泣,周红梅她们也惊愕了起来,旋即连忙劝说和安慰。
      周红梅还有些生气,明明她才是许思梅的娘亲,可这孩子不跟她亲,也没跟她说起肉的事儿。
      现在许多年一问,马上就说了出来,明显就是跟她三哥更亲一些。
      而许思梅之所以哭泣,原因也很简单,当时是十二月初,她本来就已经有了三个月的身孕,那会儿就吃过一顿肉。
      当时她是孕妇,姜东阳就多给她夹了两块肉。
      肉是定量的,都不多。
      身为孕妇的许思梅多分了两块,那么其他人势必就少了。
      后来姜东阳他娘亲,估计是因为这次分肉不均,把后面的肉票全拿了,她自己收起来,偷偷吃掉了。
      后来,她就谎称不小心把肉票丢了。
      一次两次还算正常,可三次之后,就十分不正常了。
      然而,不管是许思梅还是姜东阳,亦或者姜秀儿她们这些小屁孩,也没能在家徒四壁的屋里找到粮票。
      可是许思梅也没有抓到姜东阳他母亲偷吃肉的证据,这件事只能不了了之。
      明明知道这事儿就是她干的,却苦于没有证据,拿她没有办法。
      怀孕的许思梅,由于最近没有什么营养,整个人都消瘦了不少。
      也是没有办法了,所以才来她三哥家里借一点。
      这事儿还真是令人头疼不已,许多年也大感棘手。
      因为这是别人家的事儿,虽说许思梅是他妹妹,但兄弟姐妹结婚之后,就不再是一家人了,而是亲戚关系。
      胡乱插手别人家的事儿,很容易被人在背后说闲话的。
      前年他可以出手教训姜东阳,这是因为姜东阳自找苦吃,连邻居都觉得他干得漂亮。
      但现在是姜东阳他母亲,许多年就不好直接出手了。
      “四妹,要不你跟姜东阳商量一下,跟她好好说说这件事,别再闹什么笑话了。”
      “三哥,我现在不想说她,提起她我就来气。”
      许思梅摇摇头,表情十分苦涩和悲切,接着又道:
      “我对她已经失望透顶了,可是有些时候,孩子们还得让她帮忙照看一下,我越是左右为难.”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一刀切的事儿,哪有那么简单?
      “行吧,你自己看着办吧。”许多年点点头,旋即从口袋里拿出两张肉票,又去一楼客房里边,拿了一块腊肉出来。
      这腊肉是地下室里放着的,毕竟客房现如今可是许多年一家四口的卧室。
      二楼反而没人住,因为两个小家伙太小了,去楼上不方便。
      “这些你先拿回去吧,好好补补身子,没什么事情的话,就多带孩子来这边。”
      顿了顿,许多年接着又道:
      “你婆家那边帮不了你,但娘家这边,力所能及的地方,还是可以帮衬一下的。”
      老许家五个孩子,还没毕业的许舞梅先不说,目前就数许多年最有出息了。
      所以,他说这句话,很有分量,也让许思梅十分感动。
      “谢谢三哥!”
      见她感激地哭着,许多年正想说话来着,门口那边,秦淮茹到家了。
      后者在轧钢厂工作,路程可比第二粮食公司远多了。
      现在她每天都是跟老许一起骑车上下班,倒也让人放心。
      “四妹来了?哟,你怎么还拿肉来了?”
      一进门,秦淮茹便看到了许思梅和她手里的腊肉,顿时笑颜如花地说道。
      此话一出,大家伙都笑了,只有许思梅尴尬不已地赶紧解释清楚。
      知道了这腊肉是自家男人给的,秦淮茹自己也尴尬了,笑着掩盖了一下。
      “三哥三嫂,那我先回去了,等下让东阳过来拉煤。”
      许思梅也不想继续待下去了,家里孩子还在等着她呢。
      “妈,大嫂二嫂,我先回去了。”
      跟众人说了一声,许思梅提着腊肉就出门去了。
      秦淮茹跟在她身后,把她送出去门口,这才返回。
      今儿的京城,气温很低,虽然没下雪,但感觉比下雪还要冷。
      老许没有在他自己家里待多久,点着蜂窝煤炉之后,就赶紧去了许多年家里。
      因为他知道,老三家里肯定很暖和。
      别说他了,三小只和小梅她们也都是这样,放学后全跑她们三叔家了。
      许大年和许十年两兄弟还没到家,大冷天走路,更慢了。
      客厅里,一家人坐着闲聊。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姜东阳来拉煤了,但还没拉走煤,就被喊到屋里,被大家伙一顿训斥。
      作为夹心饼干的姜东阳,也是左右为难。
      可是现在嘛,他只能当个孙子,谁让他媳妇娘家人多势众呢?
      要怪只能怪他那个不懂事的娘亲,惹谁不好,非要招惹他媳妇。
      不行,回去得按照三哥说的话,好好跟他娘亲说道说道。
      姜东阳拉着大煤球离开了九十五号院,好巧不巧地被穿堂屋的王大娘看到了。
      王大娘跟姜东阳唠了两句,旋即也去了许多年家,敲开了后者家的大门。
      走进客厅之后,王大娘陪着笑脸,热情地讨好着许多年,目的只有一个:借粮食!
      蜂窝煤这东西,没了可以去城外捡柴火对付两天,但是粮食可不行啊。
      PS:有月票么?(本章完)

第二百六十章,这个冬天很难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