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就在北宋,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朝局混沌,百姓疾苦之时,与大宋缔结澶渊之盟的辽国,同样发生着转变。”
      “辽国的末代皇帝天祚帝,与宋徽宗同一年继位,其昏聩程度,丝毫不输于宋徽宗,当时的辽国,同样内患重重,各部族反抗争斗,持续不断…”
      通史继续,讲述着曾经从大宋手上,夺走燕云十六州的辽国,也在发生着剧变。
      仿佛是因为兄弟之国这句话,在冥冥之中起了作用,宋徽宗与天祚帝,宛如一对卧龙凤雏。
      “北宋政和三年,完颜阿骨打继任部族首领,经过厉兵秣马的准备,第二年就发动了反辽战争,并连战连捷,辽国大片领土丢失。”
      “北宋政和五年,阿骨打称帝建国,定国号为大金,以会宁为都城,天祚帝闻之,慌忙率号称七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却被打的溃不成军,死伤殆尽。”
      “此后,形式急转直下,辽国内部分崩离析,就在这时,一位叫做李良嗣辽国官员,投奔宋朝,并献计联金攻辽,收取燕云故地。”
      “收不回来的…”
      慕清竹轻轻摇着头,她心里很清楚,之后发生了什么。
      “是收不回来,但不妨碍赵佶觉得这是个妙计啊,毕竟他都敢赐李良嗣姓赵,还让人家当官,把人活生生变成了赵良嗣。”
      苏觉尽可能说的不那么讥讽,但还是满脸无奈,因为宋徽宗接下来的操作,实在让人窒息。
      “重合元年时,宋徽宗先是派马政等人从邓州渡海,商议夹攻辽国。”
      “宣和二年,他又派人带着亲笔御书,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商定,宋金双方不得单独与辽讲和。”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还约定,各自出兵,攻打辽国获胜后,宋国将原本给辽国的岁供,全部转给金国,而金国归还燕云十六州。”
      “至此,宋金海上盟约敲定。”
      平板上,解读的教授,在侃侃而谈,分析利弊得失。
      苏觉没顺着他,而是轻声对慕清竹道:
      “赵佶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如果他没有全面北伐的魄力,以及决心,那么中庸之道,以金制衡辽国,以辽国制衡金国,重构三足鼎立的格局,也未尝不可。”
      听着苏觉的构想,慕清竹又回忆着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格局,轻轻点点头,这条路未尝不可。
      “而这时候,满朝文武,甚至就连高丽国王,都帮忙着劝说宋徽宗,不可以背叛澶渊之盟,轻启战端,金国狼子野心,不可交也。”
      “可惜这些话,宋徽宗一概听不进去,宣和二年,大宋内部因为朝局混沌,百姓苦不堪言,爆发了方腊起义,宋徽宗派兵压制,抽不出兵力,去履行海上盟约。”
      “接着,他又听说,辽国已经知道,宋金海上盟约这事,宋徽宗害怕辽国报复,又一度后悔和金国往来,想单方面撕毁约定。”
      慕清竹听的身体紧绷,被苏觉轻轻握住的手,都浸出细汗。
      一国之君,竟然反复横跳。
      “家国大事,如同儿戏!”
      “更儿戏的在后面…”
  &nbs

53、宋辽与金[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