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56章 先帝的名声,不用白不用![1/2页]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血狸奴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天子启问起正事,刘胜纵是心有烦闷,也只能强迫自己把地方郡、县层层摊牌的事暂时放在一边。
      目送自己那卷关于‘整治地方层层摊派的奏疏,被宦者令春坨小心拿走收好,刘胜便稍整面容,深吸一口气。
      再沉吟措辞片刻,便将自己关于钱币改制的想法,毫无保留的摆在了皇帝老爹的面前。
      “我汉家如今,以秦半两、汉半两,吕太后八铢、先太宗皇帝四铢,以及故列国杂钱并行,钱制混乱不堪;”
      “其中,故列国杂钱并不常见,太祖汉半两又多是三铢荚钱,并不为百姓所认同。”
      “如此说来,如今天下主要流通的,其实就是秦半两(十二铢),吕太后八铢,和先帝四铢钱。”
      ···
      “在最开始,儿臣本打算铸一新钱,取代如今的秦半两、吕太后八铢、先帝四铢;”
      “但在仔细了解过情况之后,儿臣最终发现:与其铸新钱,倒不如从这三种钱当中,选其中一个,作为我汉家日后专行的钱币。”
      “——先太宗皇帝下令铸造的四铢钱,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听闻刘胜此言,天子启只面带笑意的微微点下头,随即稍坐直身,示意刘胜继续说下去。
      便见刘胜稍一颔首,再措辞一番,才继续道:“相较于秦半两、吕太后八铢,先太宗皇帝下令铸造的四铢钱,有很多的优势。”
      “第一个优势,是太宗四铢钱,可以很方便的兑换秦半两、吕太后八铢。”
      “——秦半两,重十二铢,重量是太宗四铢的三倍;”
      “吕太后八铢,重量则是太宗四铢的两倍。”
      “如果统一币制,以太宗四铢为唯一流通钱币,那无论是秦半两还是吕后八铢,都可以很方便的兑换成太宗四铢。”
      “一枚秦半两,换三枚太宗四铢;一枚吕太后八铢,则换两枚太宗四铢即可。”
      ···
      “除了方便兑换,太宗四铢,也还有其他的优势。”
      “——太宗四铢,是如今天下流通最广、存量最多的钱;”
      “据少府估计,如今汉家流通的钱币,太宗四铢至少占六成。”
      “专行太宗四铢,可以最大限度节省少府的人力、物力——只需要将剩下四成的秦半两、吕太后八铢,熔铸成太宗四铢即可。”
      “可若是铸新钱,那就要把全天下的所有钱,包括占天下钱币六成的太宗四铢,都熔铸成新钱。”
      “这对于少府而言,是非常庞大的工作量,也需要耗费很大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
      ···
      “最后,则是太宗四铢的信誉,广受天下人认同。”
      “——太祖高皇帝之时,少府奉太祖高皇帝之命铸造汉半两,最终却铸成了三铢荚钱,彻底搅乱了整个天下的币制。”
      “从这件事就不难看出:钱币最重要的,是信誉。”
      “现如今,天下主要流通的秦半两、吕太后八铢、太宗皇帝四铢——这三种钱当中,信誉最好的,就是先太宗皇帝下令铸造的四铢钱。”
      “这即有四铢钱足重、足色的缘故,同样也是因为天下人,对先太宗皇帝的信任。”
      “既然如此,那与其冒险铸新钱,倒不如直接专行太宗四铢,借太宗皇帝在天下人心中的无上威仪,将统一钱币之事的阻力,最大限度的规避。”
      ···
      “考虑到这此间种种,儿臣最终得出结论:统一币制一事最好的选择,就是保留太宗四铢钱,并以太宗四铢钱,作为我汉家唯一流通的货币。”
      “这样做的好处有很多很多;”
      “尤其相较于铸新钱,专行太宗四铢,可以避免很多意料之外的麻烦和隐患。”
      “——至少比起新钱,天下百姓对太宗四铢钱,本就抱有足够的信任;”
      “即便不专行,天下人也早就习惯了太宗四铢钱、本就倾向于将手中的钱,尽量多的换成太宗四铢钱······”
      语带郑重的将自己的想法尽数道出,刘胜才终是深吸一口气,随即将试探的目光,洒向端坐于御榻之上的天子启。
      而在听闻刘胜这番话语之后,天子启面上的淡淡笑意,也不由隐隐涌现出些许玩味。
      “不铸新钱······”
      “专行太宗四铢?”
      略带戏谑的一问,惹得刘胜沉沉一点头,便见天子启似笑非笑的侧过身,望向刘胜的目光,也终于带上了满满的玩味。
      “是刚才的事,让你改变了想法?”
      “是想以稳为重,才放弃铸新钱,专行太宗四铢,以尽量平稳的统一币制?”
      “嗯······”
      “原本想要铸的新钱,是几铢?”
      听闻此问,刘胜面上严肃之色只更甚;
      稍思虑措辞片刻,才对天子启再一拱手。
      “自太祖高皇帝之时,我汉家,便一直以‘五为圣数。”
      “——太祖高皇帝五日一朝太上皇,便延伸出了朝堂五日一常朝的规矩;”
      “如果铸新钱,儿臣本打算铸钱五铢,来作为统一币制之后,行于天下的新钱。”
      “但最终,儿臣还是觉得:权衡利弊之下,还是以太宗四铢钱作为专行的唯一钱币,才是更有利的选择。”
      ···
      “刚才的事,也并非全然改变了儿臣的想法。”
      “在之前,儿臣是在铸新钱五铢,和行太宗四铢之前摇摆不定。”
      “太宗四铢的优势,儿臣方才已经禀明父皇;”
      “而新钱五铢的优势,主要有两点。”
      “——其一:朝堂铸新钱,可以更大限度的避免民间私铸、盗铸。”
      “因为新钱,就意味着新的钱范——行新钱之后,民间若还想私铸、盗铸,就需要制作新的钱范。”
      “但在父皇明令禁止民间私铸钱之后,民间制作新的钱范,会变得非常困难。”
      “与之相比,专行四铢钱,则很难避免民间私铸、盗铸。”
      “毕竟在过去,民间就一直在私铸太宗四铢钱,以及秦半两、吕太后八铢;”
      “就算父皇如今,已经明令禁止民间私铸,民间过去用来铸四铢钱的钱范,也肯定被某些不甘心放弃铸钱之利的人留存······”
      ···
      “除了新的钱范,可以更有效的限制民间私铸、盗铸之外,新钱五铢的另一个优势,则是利润。”
      “——比起四铢钱和吕太后八铢、秦半两之间的‘两倍‘三倍的兑换比,新钱五铢和四铢、八铢、半两钱之间,并没有很方便的兑换比。”
      “不是整数的兑换比,就意味着少府铸新钱,是有利可图的。”
      “比如父皇可以下令:一枚五铢钱,可以直接换到两枚四铢钱,或是两枚五铢钱,换三枚四铢钱;”
      “再比如,四枚五铢钱,就可以换三枚八铢钱、两枚五铢钱,就可以换一枚秦半两钱之类。”
      说到这里,刘胜不忘稍止住话头,小心查探了一下天子启的面上神容。
      果不其然——在道出‘有利可图四个字时,刘胜从天子启的面上,清楚地看见了一丝心动!
      但很快,那转瞬即逝的心动,便又与天子启眉宇间的戏谑融为一体;
      天子启望向刘胜的目光,却是愈发玩味了起来。
      “既然铸新钱,可以限制民间私铸、盗铸,又有利可图,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难道比起这两点优势,专行太宗皇帝四铢钱,依旧是更好的选择吗?”
      听出天子启语调中的考校之意,刘胜自是照例坐直了身。
      稍一思虑,终也还是坚定地点下头。
      “儿臣,确实是这样认为的。”
      “——新钱五铢的优势,是可以限制民间私铸、盗铸,而且有利可图;”
      “但比起这两个优势,专行太宗四铢的好处更多,也更重要。”
      ···
      “新钱五铢,需要新的钱范,这自然可以限制民间私铸、盗铸;”
      “但反过来说,少府也同样需要制作新的钱范,才能熔铸新钱。”
      “这就意味着新钱,不单是提高了民间私铸的难度,也给少府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第256章 先帝的名声,不用白不用![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