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考举?
      匈奴人这刚到北地四郡嚯嚯一通,收尾工作都还结束,战后重建更是八字没一撇,刘胜这便再提考举?
      难道刘胜已经从匈奴人叩边,驰掠边郡的屈辱中调整过来,并做好准备「向前看」,打算继续按部就班的推动自己的主张了?
      随着考举的风,在长安吹得愈大,朝野内外抱有如此疑惑的人,也愈发多了起来。
      在朝堂上下看来,刘胜再提科举,其实就是想告诉天下:朕没事;
      匈奴人叩边,朕并没有因为此事带来的屈辱,而就此一蹶不振;
      朕重新振作起来了,并打算继续做该做的事,继续为将来的决战做准备。
      但鲜少有人知道:这两件事——匈奴人叩边和科举,这两件看上去似乎毫无关联的事,在刘胜眼中,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因果关系。
      ——匈奴人此番叩边,为何能长驱直入,将战火染至关中,甚至将战火烧到距离长安不过数百里距离的甘泉宫?
      答桉是:先帝年间,吴楚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先帝从边防部队撤回了近四成兵力;
      ——那先帝为何要冒着边境糜烂的风险,撤回近四成边防兵力?
      答桉是:吴楚之乱平定之后,关东地方郡县的领导班子大片落马,官吏严重不足,地方治安、行政压力剧增;
      为了维护地方治安,同时也是为了防备诸侯藩王再度作乱,先帝最终在两个糟糕的选择中,选择了相对没那么糟糕的那个。
      毕竟按照晁错在《削藩策》当中的说辞,匈奴,不过体肤之患,而藩王,则为肺腑之疾。
      再往下深究:关东的官员不够用,先帝为何选择调动边防部队「武力镇压」,而非派出新的官吏?
      【目前用下来,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超100种音色,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
      步往上爬。
      至于考举选出来的这批二百石起步的士子,为什么能弥补关东那动辄六百到一千石,乃至二千石级别的县令、郡太守的位置?
      拜托~
      有了这批愣头青,到朝中有司属衙做二百石的左吏,那原有的那些个二百石级别的陈年老吏,可不就可以往四百石,乃至六百石的位置挪挪窝了?
      二百石挪窝到四百石、六百石,那原有的四百石、六百石,是不是就可以往千石的方向挪挪屁股了?
      以此类推,就可以通过这批——这第一批考举士子,来推动长安朝堂,乃至整个汉室官场的一次整体职务上调。
      只要不是本身能力有太大缺陷,并且也确实有上升空间的官员,便基本都会在这场盛宴中得到升迁;
      而最后匀出来的那一批六百石、千石以及两千石,就可以被长安朝堂派往关东,重新阻止起新的郡县领导班子,以完成维护地方治安、行政体系,并对诸侯国造成阻碍——至少是拖延叛军脚步的使命。
      至于往后,每隔数年一次的考举,也能极大的加强汉室官场——无论是朝堂中央,还是郡国地方的流动性。
      正所谓:流水不腐;
      相较于如今,坐上一个位置就能坐到老死,上面不出空缺就没法升迁、自己不犯错误就不会降级的官场秩序,未来的汉室官场,肯定会因为科举而拥有更多活力。
      到了那时,刘胜也大概率可以毫无迟疑的推出自己准备多年,却始终因为担心没有足够的官员,而至今没有推动的公务员退休计划。
      总体而言,对于考举的未来,刘胜可谓是信心满满,甚至可以说是寄望颇高。
      但在那之前,刘胜需要搞定的麻烦事,却也是一茬接着一茬。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在打破缘由利益分配秩序之前,刘胜需要先搞定原有的既得利益者,乃至是既得利益集团。
      而且这里的「搞定」,并不意味着取缔、消灭,而是意味着博弈、妥协。
      毕竟如今,汉家主少国疑,刘胜年不及冠、尚未亲政······
      ·
      「这考举~」
      「若真开了这口子,我等家中那几个混小子,可如何能有出头之日?」
      「——是极是极!」
      「——陛下也真是的,放着忠臣义士之后不用,非要搞什么科举······」
      随着考举的风愈演愈烈,长安街头巷尾,便几乎尽为相关话题所充斥。
      其中反应最剧烈的,自然是切身利益受到威胁的功侯贵戚。
      在他们看来,考举,显然是打破了过去,要么需要有人举荐,要么需要先祖能干的官员固有选拔制度,为日后的官员选拔,增添了一个新的变数。
      而在这个变数中,功侯贵戚家中子弟,似乎并没有什么优势?
      「丞相,难道就不打算说些什么?」
      「就算不敢在朝议之上反驳,也至少应该私下见见陛下,劝陛下对我们这些功臣之后,稍加优待才是?」
      乘坐在马车之上,一位功侯之后满是焦躁的道出一语,却只闻车厢之内,响起另一道不屑的声线。
      「嘿!」
      「刘舍?」
      「君侯,莫不还指望他?」
      ···
      「别说他刘舍,为此事去劝说陛下了;」
      「等回头正兴了考举,第一个奔上去捧臭脚的,便必定是他刘舍无疑!」
      「非要说有什么好期待的,那也就是刘舍这一次,能把马匹拍出怎样的花儿来!」
      「
      嘿;」
      「还「劝陛下」呢······」
      听闻此言,先前开口那位彻侯只将眉头

第368章 博弈[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