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四百三十三章 乃是宋仿![1/2页]

捡漏:我的财富全靠摸 孙大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黑白画面在脑海中瞬间形成。
      场景是典型的铸造场景,工匠不多,仅几十人,算不得大作坊,从制范、冶炼、塑造,各负其责,忙而不乱。
      秦立清晰看到,现场的监工身穿一套典型的宋制服饰,不是官员,但颇为富态,显然是个富家翁。
      “果然是仿品!”
      “史载,宋仿青铜器通常比较重,如今看来,果然如此!”
      “我就说嘛,长信宫灯哪可能这么容易见到,如果有第二款真品恐怕也早已被国外博物馆收藏了,毕竟是国宝级文物……”仟????d
      秦立看到是宋代的制造场景丝毫没感到意外。
      两宋时代是华夏青铜器伪造史中最为兴盛的时代,从官方到民间,都有对古青铜器进行过大规模仿造,哪怕明清都不如。
      宋代之所以大规模仿古,有着其独特的历史大背景。
      当时天下大一统,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代终于结束,所有人都期盼赵匡胤能带来一个繁荣和平的盛世,赵匡胤本人也不愿再见到武人夺权的历史重演。于是,“杯酒释兵权”,政治权力掌握在了儒生士大夫的文官系统手中,重文轻武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常态(元代除外)。
      大量人文知识分子如过江之鲫涌入宫廷,进入国家权力的中心地带,他们最着急要干的,就是恢复先秦的礼乐制度。订立制度并不难,《周礼》有成规,搬来即可。但与此配套的礼器怎么办?
      恰在此时,宋代兴起金石学,对先秦青铜器的研究和认识已经达到相当深度,再加之龙椅上的艺术家赵佶本身就是个好古之人,于是大规模仿制青铜器很快就提上了日程,先设议礼局,而后向天下诏求古器。
      这一“诏求”产生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全国各地立时盗墓成风,大量古代青铜器被疯狂地挖了出来。
      此时已和汉朝不同,汉代人将出土的青铜器物视为“祥瑞”与“神物”,要郑重其事地请进皇家的宗庙之中。但在宋人眼中,它们不过是些器物,可以玩赏、研究,当然也可以作为古董收藏起来。
      最大的青铜器收藏家是当朝皇帝赵佶,他收藏的古青铜器据说有2.5万件。为了存放这数量巨大的青铜器,赵佶专门建造了一座宣和殿。
      这大概是世界上年代最早、藏品数量最大的一座青铜器博物馆。
      但还不算完,在诏求天下古器的同时,宋朝政府下诏要仿制“尊、爵、鼎、彝之属”。以国家名义大规模仿制古代青铜器,这在青铜器仿制的历史上,可谓罕见。
      而这次仿制,几乎所有著名的古青铜器都被仿制了一遍,且都是依照出土铜器一比一仿制的,以致于当时庙堂充满了仿制的礼器。
      这个浩大的工程导致我们今天所见的古青铜器,多半都是仿制品。
      关键质量还奇高,无论从青铜原料的来源的筛选,冶铜和铸造技术,宋代都超过了商周,仿品几可乱真,给后世学者带来了很大麻烦,即使专门研究青铜器的专家也很容易看走眼。
      在当时那个时代,不光皇帝赵佶好古,那些达官贵人、文人学士也是嗜古如命。
      据北宋《考古图》和南宋《续考古图》称,北宋有藏家40多家,南宋有30多家,而不见著录者则应更多。
      其中知名藏家诸如寇准、文彦博、刘敞、苏轼、李公麟、欧阳修

第四百三十三章 乃是宋仿![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