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跟诸葛亮畅谈许久,从中午一直聊到入夜。
      马谡趁着酒性,说了很多。
      比如统一货币政策,税收制度,土地制度,发展对外贸易,科举制度,常备军制度,官员选拔制度,中央职能部门扩充,农业水利,科研等诸多事情。
      马谡将脑中的历史知识几乎被诸葛亮掏空。
      说到酣处,诸葛亮竟然找来书吏,将马谡说的一些对于诸葛亮来说是天马行空的想法,一一记录下来。
      他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马谡知道这些制度政策不一定能适合,相应的政策和制度需要与当下的生产力和经济水平挂钩,并不能一蹴而就。
      否则就会犯了王莽的错误。
      不可否认,两汉之间出现的王莽政权,非常疑似穿越者之为,很多制度和当今惊人相似。
      但是,他忽略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社会结构。
      每一个制度的产生,必然要有其适合生存的基础和土壤。
      而王莽是太过于激进了,恨不得将整个社会都来一次彻底变革。
      制度是好的,可执行下去却遇到巨大的阻力。
      他一个皇帝都改革失败,更别谈诸葛亮了。
      马谡不奢望能彻底改变三国的思想和社会经济结构,但这些可以小火慢炖,时机成熟,一项一项的来。
      说到最后,马谡给诸葛亮郑重提了关于诸葛亮自身的意见。
      “丞相,您是不是觉得咱们大汉一直人才缺乏,您恨不得什么事情都要亲历亲为呢
      “这...这我也在反思,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诸葛亮皱起眉头。
      这的确是困扰他许久的问题,很多政事,下属的衙门办的很不尽人意。
      “丞相,您现在是夙夜操劳,大小事务一把抓,事无巨细都把控在自己手中,您想过这样长此以往下去的后果吗?”
      诸葛亮一阵愕然,没想到马谡会给他提出这样的意见。
      “我不就是唯恐辜负先主的重托,担心大汉朝廷犯错误,所以事必躬亲,力求完美,这难道也有错?”
      “错倒是没错,但是这样只会让整个大汉的官员缺乏主动性,按部就班,完全遵循你的意思办事,只要不出错就好。”
      “他们成了提线木偶,不会思考。”
      马谡顿了顿,“结果,一个个人才也被埋没!”
      “如果换做别人,又有几个敢像我这样,瞒着您去了西羌。”
      “到头来,只会将和亲政策推行,受制于羌人,凉州何时纷上前问好。
      他们这些人,除了等马谡的新产品外,早已在长安城置地,将蜀中的蜀锦,大米,茶叶,瓷器这些东西已经开店售卖。
     &nbs

第163章 改革的建议[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