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包裹打开后,里面放了包枣子,两个水果罐头,一条两斤重左右的塑封腊肉和两斤奶糖。
      这些都是都是各个公社之间相互之间在年尾的时候互通的年货。
      比如说,那两个水果罐头就是果林大队他们的特产,每年他们公社都要留一批以物换物,给社员发发年货。
      最贵的就是这两样,两个水果罐头就得十块出头,而且还不容易买到。
      朱父在果林大队帮过忙,所以比较了解这个罐头的价格。
      贵还费票,但是特别紧俏。
      他们公社的供销社就很少有这个罐头上架。
      整个包裹价值估下来得有二十块出头了。
      小蔡婶子没忍住说了句,“闺女啊,你这写文章可比你爹娘下地挣得多多了啊
      他们天天下地,一年不过刚够一家吃饭,最多余个几十块,这都算多的了。
      村里一堆人家都是欠大队的钱,年底还上,年初再借。
      结个婚,要是女方那儿要求高点,就得借遍亲戚,还债都要还不少年。
      就是他们家,因为盖房子的事,外面也是欠着债的。
      他们小琴写了篇文章,这寄来和送来家里的东西,换算下来得有几十块了。
      她爹外面辛苦小一个月,赚的还是果林大队值钱的工分,都没闺女多。
      朱小琴也非常惊讶,她写作的目的,首先是她刚穿过来那会儿,确实心情非常复杂,所以一脑袋话想写下来。
      其次,就是想看看靠写作能不能贴补点家用,毕竟就她这小身板,也做不了别的事啊。
      而上大学,还得好几年,这几年她不能就无所事事吧。
      现在没有稿费这个事,她还是文章写完了,才在新华书店听人聊天才知道的。
      但是她写都写了,抱着试试的心态,她就投了。
      中国人的通病之一,“来都来了”,总有种不寄就亏了的感觉。
      抱着没钱给点别的补贴也行的心态,她还是把稿投了。
      那个时候她都想好了,就算没被用上,她就当自己写了几篇随笔了。
      “爹娘你们那工分是每天下地每天拿,我这文章也是运气好,被选上了,之后就算再写,估计也难再被挑上了。”
      “小琴她爹,你看看我们闺女这口气,”小蔡婶子虽然骄傲,但是心里还是有点数的,这能被挑中一次都烧高香了,“闺女啊,你才初中毕业,我们把身体养好,等你高中读出来,我们拿了这报纸都能去找份好工作来。”
      小蔡婶子这里说的工作,肯定不是村里的工作了。
      她这个时候想的是,现在先想办法跟公社的领导接触接触,说不定以后有机会能让他们闺女进公社。
      朱父非常赞同媳妇的说法,拼命的点头,“等这次你哥回来,我们把你的文章给他看看。”
      朱建国这周日就要回来,过来拿做好的衣服。
      因为说的是开春想穿的背心,所以也不能拖工期,就说了给一周的时间,然后周末朱建国坐车来拿。
      中秋节后,镇上到村里的车就通了,虽然停靠的地方离他们村大概有两公里,但是走的快也不过半个小时。
第39章 连锁反应[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