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人“呼哧啦啦”的在羊城吃上羊城的地道的美食的时候,
朱小琴正在文协的会议上打酱油。
不是大家讨论的事情不重要,她才打酱油,
是因为压根就轮不上她说话
虽然这里年纪不大的也不是没有,但是很多都是京城广播学院来实习采访的,
像她这个年纪的所谓作家,少。
她因为不习惯这个称呼,给那些广播学院的学生说了好几次,
“喊同志就行,大家都是同志,喊什么作家,太见外了。”
她是不知道,她这几句话还得了人家的不少好评,说京大的那个作家同志人特别好。
其实参加会议的人,从面上看那都是非常和气的,
但是很多人都是默默的一个人写作,跟外人沟通挺费劲的,
而且说一句想三句,在这里可不是嘴上说说的。
坐着开会身体是不累,心里疲惫啊。
朱小琴这种不太愿意参加这种集体性的活动人,
在这里几乎就是如坐针毡。
只能说科普类小说,不是他们关注,至少不是现在关注的点,
这种她还能打打酱油。
要是她也写现在都的伤痕类故事,还写的不错,
那可就是重点关注对象了。
而且也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还有人问,
“您写这些小说写的那么好,是写的自己的故事吗?”
“你可以把我当成任何一本我写的书中的主角,这些故事是借着我的手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一天我写了一个女人的故事,那请你相信,那是她自己想要出现。”
这提问的人问的是作家一本关于受到迫害的农民的故事,
作家虽然也上过学,但是近些年一直在家务农,也就前年情况才开始好转一些,
所以人家提问的是不是写他自己,这也没毛病。
但是大家才从那个年代过来几年,自己私下里写文章不要紧,
但是在这种公共的大场合,被这样问,那回答就得考虑考虑了。
要不是不合适,朱小琴都想给他鼓掌了,这回答也没东拉西扯,虽然得理解下,也有点神叨叨的,但是回答的挺好的。
她默默的抬头看了眼名牌,
不认识啊,
算了,她看的书可能还不够多。
虽然见到了很多后世也很有名的人,但是最有名的几个都还没出现,
当然,可能和杨老说的一样,
“有空多写一写,不然就生疏了,不重要的活动少参加。”
活动参加多了,人接触多了,钱赚多了,文章也写不好了。
杨老的观点一直如此。
朱小琴之前跟他聊,怎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章的
第361章 会议啊[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