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崔子兴去了很多地方,也见过很多人。
      在繁华的城镇里,人们总是十分忙碌,但忙碌中又蕴含秩序井然的美感。
      沿途叫卖的摊贩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面前摆放着各式各样东西。
      那些吃食大多做工不甚精细,可散发出的好味道让人忍不住就想买点尝一尝。
      至于发钗香囊之类的小玩意儿,却是比京城达官贵人时常光顾的那家店里的还要奇巧几分。
      成衣铺里商家在和几个客人讨价还价,对面酒楼小伙计见怪不怪瞅一眼,提着食盒大步朝街尾有两个石狮子镇宅的朱红大门走去。
      员外府上的管家早上来酒楼订了糖醋鲤鱼,叫花鸡,菏叶粉蒸肉,银耳莲子羹,并四个冷盘,这不,厨子一做好,掌柜的就催着要他送去了。
      小伙计步履匆匆去员外府,远处河流上的船夫在中午迎来了难得的休息时刻。
      他从船舱里取出硬邦邦的干粮,将船撑回渡口停靠住,上了岸,就着娘子准备的咸菜大口吞咽。
      心里默默盘算着,小女儿马上六岁了,该进学堂,虽说朝廷这费用收的低,可那笔墨纸砚肯定不能用差的,苦谁也不能苦了自家孩子。
      他再多跑四五个来回就能去买镇上最好的狼毫笔了,回家给香香她得乐的找不着北。
      嗯,她大哥也在学堂,回头要交代这小子记得照顾妹妹。
      河边铁匠铺传出铁匠打铁的吆喝声,船夫在岸边柳树树荫下出神地听了会儿。
      一位行脚商走过来,“船家,你这船,出不出?”
      他客气的问话拉回船夫思绪,船夫赶紧应道:“出,出!正经做生意呢,咋能不出船!”
      他利落地解开绳子,跳上小舟,行脚商也随他上去。
      竹篙在岸边石头上一点,小舟就借着反弹回来的力道荡了出去,微风吹起两人发丝,行脚商惬意地眯了眯眼。
      在外面奔波大半年,他终于可以回家了。不知双亲和妻儿过得怎样,有没有想他?
      去年出世的小蒙如今一定会走路了,哎,只怕他已经完全认不得自己了罢。
      崔子兴慢慢沿着河流向下走,世间千百种情态映入他眼中。
      大家都在很努力地生活,而大安就在人们的努力中逐渐变得强盛。
      真好啊……
      他微笑着,去往下一个连自己也没想好的地方。
      山巅的朝阳,草原的烈马,飞流直下的瀑布,绚烂盛开的百花,湛蓝天边奋勇翱翔的雄鹰,无垠沙漠经久不息的驼铃,村落孩童传出窗外的琅琅读书声,一张张质朴笑脸写满的欢欣……
      崔子兴走了很远很远。
      儿时夫子曾教导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记在心上,但没时间实现。
      这一世,他做到了。他真正明白了夫子的意思。
      走进广阔天地,方能察觉自身之渺小,过去那些无论如何也想不通的事突然间茅塞顿开。
      山的厚重,水的坚韧,四季轮回中妙趣横生,花开花落间见人生真谛,万事万物教会他道理,他的胸怀渐渐充盈无比。
      烟雨蒙蒙中,崔子兴行到江南一处小镇。
      这地方不错,他满意地走进镇上的客栈,决定在此处歇一歇。
      雨过天晴,崔子兴出了客栈。
      四下转悠欣赏小镇景色时,他邂逅了自己的另一半。
      那是一个人淡如菊的女子。
      她的长相不十分亮眼,周身气质淡然出尘,让人觉得这人万事万物不萦于心,仿佛要遁入空门,可眉眼间的凛然果敢又把她拉回了凡间。
      她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叫住崔子兴,“公子,有人要偷你的荷包。”
      因为她这一句提醒,手还没伸到崔子兴腰间的小贼被扭送去了衙门。
      许多年以后,莫林霜问起夫君何时对她有意,崔子兴的回答令她啼笑皆非,又慨然落泪。
      他说:“自你看我第一眼起,我就动了心。”
      崔子兴从来不信一见钟情,可在遇见对的人时,他才知道,原来一见钟情也不都是见色起意。
      而是那个人站在人群里,其他一切都成过眼云烟。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他只想拥她入怀,好好过完余生。
      崔子兴最终如愿娶到意中人。
      莫林霜的父亲是位郎中,母亲年纪大了,已不再做绣娘,兄长和嫂嫂也开始接手医馆,家中没有需要格外操心的事情。
      既然自己有了家室,有了牵挂,崔子兴就打算回崔氏祖地定居,以后孩子大了再和林霜出去走走也可以。
      但莫林霜对外面很好奇,她长这么大还没出过小镇呢。
      确切点说,镇上的女子除了远嫁的,应该都没有出去过。
      崔子兴对夫人要求无有不从,两人辞别莫家人,共同环游整片大陆去了。
      孩子长到六岁时,崔子兴将他送回了崔家接受教育,他跟着父母走过太多州县,眼界开阔,又有祖父祖母悉心栽培,定会成为崔氏合格的掌权人。
      夫人莫林霜到五十岁时,他们停下前进的脚步,去了崔氏祖地湘阳。
      从此湘阳地界上多出了一对乐善好施,矜贫救厄的夫妻。
      ……
      广明宫内。
      杨怀瑾,是的,不是慕容怀瑾,是已经为自己和家族正了名的杨怀瑾,把批好的奏折码得整整齐齐,疲倦地靠上了椅背。
      候在一旁的公公看到皇帝苍白的脸色,还有额头冒出的大颗汗珠,又担心又心疼,他十分无奈地道:“陛下,您身体不好,就不要强撑着处理公务了,暂且还是将这些交给其他人吧。”
      “不行。”
      杨怀瑾摇头,轻声道:“朕答应过一个人,要做大安的好皇帝,答应了的事,朕一定要做到。”
      “可是,陛下,太医让您……”
      “别说了,朕累了,想静一静。”
      宫殿空寂的可怕,在一片孤冷静谧之中,杨怀瑾闭上双眼,思绪翻飞。
      他忆起了很多事。
      飞鸿阁的谈话言犹在耳。
      那时候崔子兴没有还回令牌,他还是忠王。
      忠王说,大国重农,也应重工,农工齐头并进,辅以商业,是为大安发展之策。喜创奇技淫巧者,当予以关注。
      杨怀瑾因此创办了天巧楼。
      天巧楼的工匠来自五湖四海,有人毛遂自荐,也有人受官府引荐,更多的是朝廷举行考试后公开招收进去的。

第127章 番外4[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