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英子这一次排上号了,不是她爹娘在村里多有地位,是他们家孩子实在太多了,七个,还都没有成年。只靠着两个成年劳力,怎么养?
      这些年,哪怕是管得最严的时候,谁家都不让进山下河,他们家出去弄点吃的,都没有说,不然怎么办?看着孩子们饿死吗?
      如今英子十六了,也能当个大人用。
      豆腐坊这边儿一样是挣工分,但是管饭,也算是给他家里减轻点负担了。
      再有一个人是杨树华,都觉得再怎么着,也比外面风吹日晒的种地强吧。
      俩女人是不够的,还有两个五十来岁的大叔,一个叫锁子,一个叫二道。锁子叔是单蹦一个人,家里穷得年轻时候没娶上媳妇,打了一辈子光棍。二道叔是仨闺女没儿子,闺女都出嫁了,老伴年前也走了。
      俩老头都是单身,平时做豆腐,起五更贪半夜的,在报国叔那边一凑合就能住。
      他们也都不老,干活儿啥的都不比年轻人差,这样杨树华和英子,干点儿细致活儿就行,不下太大的苦力。
      猪还没养出来之前,人家农场不可能先赊给豆子,是用豆腐换的。一斤豆子换二斤豆腐。正常一斤豆子能出三到四斤的豆腐,多出来的就算做费用了。
      吃亏占便宜的,就那么滴呗。
      乔之茉还给出主意,煮豆子的时候,放上两舀子马蹄草煮过的水。这样豆腐出来,带一点点清香味儿,还能一点点药用效果,颜色里也带上一点若有若无的青草绿。
      算是特色。
      杨树华刚开始不同意,英子才不管那个,趁着她不在,就把水回里了。
      那一锅做出来的豆腐,味道明显比其它的好。
      把杨树华的嘴给堵死了。
      农场食堂每天过来拉豆腐,送豆子。
      豆腐的味道深受大家喜爱,农场里有工人自己开火的,也会求着拉豆腐的车帮着带一点。村里这边呢,要从供销社带点油盐酱醋火柴什么的,也让帮着带。
      一来二去的,连去黑市换东西,少来少去的,都不爱跑了。
      这拉豆腐的车,倒有点儿流动自由市场的意思了。
      很快的,豆腐的名声传来,林场,附近村屯也有来拉豆腐的。
      都是自己带了豆子来,头天送豆子,第二天取豆腐,一水的一斤豆子二斤豆腐。
      豆腐越做越多,活儿多,豆渣也就多,刚开始,喂那三十几头猪,还得加一多半的米糠,后来干脆不加米糠也够了。
      打渔不用专门安排人,河边长大的孩子,拿罐头瓶都能钓到鱼的,办法多了去。五斤小鱼换一块豆腐,孩子们积极得很。
      那鱼也不都是小鱼,大鱼有鱼骨,十斤鱼骨也换一块豆腐。家家的吃鱼,鱼骨头都舍不得扔了,攒在一起换豆腐吃。
      啥是良性循环,乔之茉觉得,这差不多就有那么点意思了。
      她的工作呢,除了正常的大夫的活儿。
      就是在牛马圈,跟文老师一起研究怎么在现有的条件下,做出来饲料来。顺手还研究了一下生物菌肥。
      文老师的爱人余老师以前是教音乐的,钢琴家,两人是早年在国外留学时候的同学。相濡以沫一辈子了。
      钢琴是不可能有的,乔之茉拿了一把口琴出来,云慕淮又折腾着打了省城那位主任,从没收的东西里,淘换出来一把小提琴。
      乐理都是一样的,乐器这东西吧,对于有悟性的人来说,就是一通百通。
     &

第41章 被迫做学生[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