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在隔壁聊完果子酱的事情,等孩子们上完课,拐着阳阳一起回来自己家,说好了晚上给做黄桃布丁吃。一进院子,就见家里几个人这大冻的天,在院子的凉亭里串辣椒。
“咋在亭子里串呢?多冻啊。谁给送来的辣椒啊?看着怪好的。”
乔之茉过去看到地方两袋子朝天椒,都长得可好了。
五奶奶手上不停,回道:“这辣椒辣,在屋子里弄得满屋子都是辣味儿,太打鼻子了。外面也没多冷,一会儿就弄完了。西院曲家的老太太气管咽,入秋之后咳嗽就没好,前阵子我想起来,你做的那个梨膏子不是说润肺的吗?给她送了一罐子,还真给吃好了。
这不是,咱家炒火锅底料的时候,香味儿传得满巷子都是,都知道咱家会吃火锅,今儿给送来这么些辣椒来。说是她闺女从四川邮回来的。”
她这一说,乔之茉就知道是谁了。胡同再往里隔着三户的那一家。家里只老两口住着,退休前老太太是报社的,老头儿是印刷厂的领导。家里五个孩子,三儿两女,两个小的在京城,如今也都结婚住单位的家属区呢。三个大的,都在外地工作,职位还都不低。
老两口退休了,平时锻炼身体就是工作,再就是老太太帮着居委会义务做做联防员啥的。五奶奶和报国叔这样儿的,到哪都是受欢迎,让人高看一眼的人。
报国叔没熟的时候,因着身体的特殊原因,可能还跟人群疏远一点。五奶奶多随和的,情商又高,很快就跟附近的老太太们都处成老姐妹儿了。对海子边儿方圆五里之内的风吹草动,了如指掌。
“那赶明儿个咱再炒火锅底料,给那边儿送一些吧。英子,下回买梨多买几斤,给那边儿带上。”
不图着占便宜的人家,交往着就挺好的。远亲还不如近邻呢。
英子就应着,“嗯,明儿个我去菜市场跟大强说一声,下回来好雪梨给咱多送五斤来。”
梨膏和山楂主膏是所有口味里最受欢迎的,自家是大客户,每周都得几十斤的消耗,菜场卖水果的大强有眼色,去买过几次人家就说别去市场买了,太折腾,他给送吧。批发价,哪天来了好果子,他直接给送来,让自家先挑。
那自家能占他那么点便宜嘛,都是照着市场价给的,一来二去的,就成了熟客呗。
主要吧,那大刚还有别的小心思。
“英子,你到底咋想的啊?你要是愿意,年纪都不小了,抓紧时间把婚事办了。我们这边都没意见,五奶奶和报国叔也都观察这么长时间了,大刚不是那种不着四六的人,是能踏实过日子的。”
那大刚,也是个倒霉蛋儿,老家也是东北的,不过跟自家不是一个省。在老家的时候,也是娶一个知青媳妇,生了一个闺女。后来恢复高考,人家知青考上大学回城了。
上了大学之后,两年都没再回过东北,音信皆无了。他就到京城来找,来了之后,他那媳妇就躲着不见,一群男
第104章 英子的姻缘[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