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百零六章 勋为公,爵为私[1/2页]

崛起烽燧 耕心堂一学童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回到苏庄的苏策无事可做,便抓起了那一百个亲卫。
      当年的一帮孩子在苏庄生活的很幸福。
      但是所有的美好都需要用过去现在未来作为交换的筹码。
      每日辰时点卯,列队出苏庄,绕着苏庄的土地跑一圈,然后用早食,上午伸拉筋骨,之后便是两个时辰的枯燥训练,午时用饭,下午和庄里的孩子一起去学堂读书,等到太阳落山,这些亲卫还需要温兵书。
      日子过得很是充实,比起庄里同龄的孩子,这些亲卫的生活太过枯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两载多的时间,一支少年军队便塑造了出来,虽然比起折冲府的府兵,其战力可以忽略不计,但是这却是苏策最信任的一支军队。
      苏策不是败军之将,这一点在朝堂上已经有了定论,与吐蕃人的战争胜败不在战场,大乾未战却已经没有了胜利的可能,平手已经是将士用命的极限了,因而文官们并没有难为此次出征的将士。
      但是大乾军队何时打过这般憋屈的仗!
      这几年每每大胜之战,大乾却只能小胜或者如同这次一样打个平手。
      是府兵兵锋不盛,还是主将庸碌?
      都不是!
      随着朝堂上勋贵们的声音日渐低沉,士族的狂欢已经开始了。
      只是狂欢只是灭亡的前夜。
      从回到长安一直到步入冬季,苏策休息的这段时间,大乾朝堂上一片歌功颂德,只是大乾的圣人与储君却只是假笑应付。
      在朝堂上消失的勋贵们,出现在了各道折冲府,出现在了各大都护府。
      大乾各道折冲府的调令让兵部尚书两月没有着家,厢军的人数精简了不少,同时各大折冲府的府兵也轮番补充完毕。
      文官们的声音在朝堂上达到了顶峰。
      但是半年前从长安出发的三十六位三使却极为低调。
      十二位宣抚使也叫观察使,皆从秘书监选人。
      十二位招讨使皆从乾州祖地征召。
      十二位监察使皆为士族子弟。
      大乾改制,隆盛宫变,吐蕃扰边,文武之争,隆盛十二年的大事接踵而来。
      终究在十月份落下了帷幕。
      大乾十二道各拥厢军五万至十万,府兵轮番在值者六十三万,其中边军五十万,南衙禁军十五万,北衙六军九万,太子十率六千五百人。
      边军四大都护府:
      安西大都护府辖北庭都护府,计府兵十五万。
      安北大都护府,计府兵十万。
      安东大都护府,计府兵十五万,其中水军五万。
      安南大都护府,计府兵十万。
      南衙十六卫:
      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为战卫,每卫一万两千人。
      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为内卫,每卫五千人。
      北衙六军:
      左右羽林军,左右玄甲军,左右虎贲军,每卫一万五千人。
      太子十率:
      太子左右卫率、太子左右司御率、太子左右清道率,诸卫率各领千人。
      太子左右监门率府、太子左右内率府不统府兵。为太子直属的亲兵,由其直接掌握,每率百人。
      自古以来朝堂之争,皆是拉一派打一派。派别总是随着时间不断模糊边界。
      朝堂上的纷争在邸报上轻描淡写,但是其中凶险总是暗流涌动。
      将门郎在厢军中得以重用,但大乾对外征战为外战得勋爵,靖安匪患为内战得职。
      苏策这段时间很清闲,也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看长安的各种纷争。
      同时也在思索自己的出路,勋贵中一直有个说法:勋为公,爵为私。
      这里面的公私很值得琢磨,何为公?何为私?
      为大乾为公,为圣人为私。
      勋位再高,人死灯灭。
      爵位再低,荫萌子孙。
      殉国者皆为国之勋贵。
      勋贵有两股势力,一为勋官,一为贵族,有爵者称为贵族。
      公私之外,勋贵之外,为职官,以门第为先,曰:士族,豪族,将门。
      立场决定态度,任何人都是以屁股决定脑袋的,哪怕是无欲无求的苏策也同样不能免俗。
      不然苏策为什么要如履薄冰的经营自己的苏庄,自己的土地就是立足之地。
      很多事情苏策想通了,只觉得自己以往看的太过糊涂。
      很多事情可不做,却做了,很多事情可不见,却见了。
      瞎子,哑巴,聋子。有些时候真的需要选择成为其一。
    &n

第一百零六章 勋为公,爵为私[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