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八百四十章 中心不改身份验(第五更)[1/2页]

带着系统来大唐 农家一锅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大唐人口少,想发展其他产业没人手。人口多了,地又少,许多地方已经无法一人百亩田。”
      李隆基喝着羊汤,想到了大量饲养羊的问题。
      李易抿一口酒,缓缓呼出酒气:“人口还是少,多了并不怕。产业结构调整好,就业岗位安排好,就是享受人口福利的时候,比如……”
      李易说起另一套理论,大唐才多少人口啊,土地闲置得多了,只是因为生产技术跟不上,不好开垦。
      看着是人多没有土地分配,实际是土地兼并与逃户的问题。
      政策上有毛病,调整下即可。
      相对于他那时的两湖两广还没好好开发呢,而福建山多,浙江的良田开垦不足。
      大唐的主要粮食产区是关内道、京畿道与河南道。
      另外是扬州与蜀地,没有东北粮食主产区,没有湖南湖北粮食主产区与生猪养殖。
      广东广西派官员过去就属于流放,也就张九龄愿意办点事儿。
      还有考上明经科的宋庆礼,他才是最踏实的人,往南边一送许多年,就在当地工作。
      他的缺点是喜欢搞工程,水利工程与土木工程。
      当然,说是优点也行,反正他始终在基层。
      “等全大唐完成摊租入亩,清丈完毕,田地数量固定,应鼓励百姓自己开垦良田,免除一些年的租子。
      免租二十年,朝廷并不吃亏,因为总体粮食产量增加了。
      粮食越多,种田的人通过田地的所获越少。
      会开始增加种植经济作物的数量,比如说大豆、棉花、调料、药材。”
      李易慢慢说,经济有自我调整的能力。
      “对,等种粮的少了,粮食价钱贵,大家又种粮食,所以不用管。”李隆基顺着思路说。
      李易使劲摇头:“不不不,必须规定种粮食的田地数量,像现在一样。
      在规定的数量中,粮食价格低了,朝廷给补贴,之前就提过,种粮食的地不能缺。”
      李易从来不觉得种粮食能玩市场经济,不存在的,任何一个粮食处理好的国家都是粮食计划经济。
      包括不同模式的储备粮运作方式。
      像他那时自己的国家,基本上是国企储备。
      换成地球那边的国家,则是好几种,国家储备、粮商储备、种粮的人储备,后两者享受到一定福利政策。
      直接体现到的是银行贷款的补贴,到时候缺粮,大家得拿出来。
      他觉得自己国家在此方面做得并不好,对外依赖性太强。
      储备粮还总出问题,对国家政策的执行不到位,总有侥幸心理,不考虑危机之时。
      那些高位的人不是不懂,是觉得自己到时候就下去了,或升官了。
      越是官本位社会模式,官员越没有责任心。
      官本位代表的是权利,而不是责任与义务,官啊。
      而非官本位社会制度中,官员只是个职业,大家更愿意遵守职业素养。
      现在大唐,必须政策控制,不能瞎搞市场经济。
      “三哥,极左和极右都是不对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谋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求改变,在改变的时候图稳定。
      河流易移而潮汐仍在,善恶有变而人心无碍。沧海桑田而日月难改,朝代更迭而教化千载。”
      李易说完,低头喝汤,永穆公主认为汤凉了,拿起小勺子帮李易添一点。
      李隆基看看自己只剩下干货而没有汤的碗,很想把李易踹出去。
 

第八百四十章 中心不改身份验(第五更)[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