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九百二十五章 新式盐法必贩私(第二更)[1/2页]

带着系统来大唐 农家一锅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你庄子提纯精盐的法子传到海边,海边出的盐好,自有一番生路。”
      李隆基说起此事还有些不好意思,他的盐井多。
      还有天然气的井,引的火,除了煮盐卤,附近的百姓也去加工东西。
      如缫丝、煮酱、制作干葱花,顺便做饭也不用自己家的柴火。
      没有人提干葱花的时候,大葱吃不完,只能烂掉。
      在长安的事情传过去,蜀地百姓把多余的葱制作成干葱花,卖给朝廷,朝廷送到前线将士的手中。
      价钱不高,量需求大。
      加上其他需要干制的菜也放上去‘炒,炒完了运到前线。
      还有肉松、酿造的醋,顶在边关的将士们都需要。
      这样使用天然气,李隆基不收费,别人用来煮盐卤收钱。
      他认为是他的盐井使海边的人生活更困难,决定采取提高海盐品质的方法帮忙。
      李易摇头:“用不起,他们没有那么多的辅助材料,其实我又另一种方法,改煮海为盐成晒海成盐……”
      李易开始介绍怎么制作盐田,如何一次次提高海水含盐比例,什么时候加卤来催化。
      以及盐耙子推盐的过程,产盐周期。
      “三哥,用此法,盐会堆积得如小山一般,一筐筐地挑,同样的劳动力和劳动时间,是煮盐的上百倍。”
      李隆基听傻了,他努力地想着小山一样的盐堆,海边遍地都是白花花的盐。
      大家挑盐,一筐筐的累一身汗……
      “易弟,此法好,省柴火,速度快,当用。”
      李隆基恨不能直接飞到海边,教给那里的人如何晒盐。
      “到时候盐更多,价钱更低,不管是蜀盐,还是海盐,赚不到钱,钱都让商人赚去。”
      李易说出办法,却不打算现在就用。
      盐那么多,修路?青海湖?
      “易弟,比起更多的人能吃上便宜的盐,海边晒盐人的损失,朝廷可以补贴。”
      李隆基持不同意见,他认为海边晒盐的人远远少于需要吃廉价盐的人。
      至于对他蜀地的井盐收入形成冲击,他不在乎。
      蜀盐的品质永远高于海盐,距离蜀地近的地方吃盐,不可能去买海盐。
      长江顺流而下,洞庭湖那里,吃海盐,等海盐加上路费运到,保证比蜀盐贵。
      还有汉中地区,蜀地到长安的一路上,吃蜀盐更好。
      李易蹙着眉头思忖,看要不要损失晒盐人的利益。
      晒盐比煮盐效率高,盐的价钱也会低。
      晒盐其实挺累的,现在晒盐,是光着脚下水。
      煮盐的其实差不多,从海里舀海水也是光着脚,不过海水的盐浓度低。
      晒盐是在百分之三十多的浓度盐水中,还有盐上行走。
      “若晒盐,朝廷掌管,雇佣当地百姓晒,给予福利,同时限定盐的价钱。
      如盐场出盐,三斤卖一钱,有大量利润,拿利润补贴给晒盐的人,为他们提供防护措施。
      当作收了海盐的盐税,其他地方不得私设盐田。
      然后朝廷就开始和私盐进行斗争,派去的人一准儿要行私。”
      李易把关键的问题全说出来,行不行的你选。
      不定价,晒盐的人还是穷。定价,私盐有利可图,不私采是不可能的。
第九百二十五章 新式盐法必贩私(第二更)[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