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九百四十四章 货币怎样好推广(第一更)[1/2页]

带着系统来大唐 农家一锅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阿倍仲麻吕琢磨一下:“你是说烧石灰?”
      “正是,用来杀菌。”高树纯一郎比划一下。
      “回去试试,烧石灰我国有,为何叫生石灰?”阿倍仲麻吕对称呼上的问题不是很习惯。
      “因为还可以变成熟石灰,在某些方面用途重合,在某些方面又各有不同。”高树纯一郎在报纸上学了不少知识。
      “不知能否学到制作兑换券的方法,回去用来印钱。”阿倍仲麻吕知道兑换券是什么。
      名义上叫兑换券,实际上就是货币。
      他最愁其实是百姓们不愿意使用铜钱,国内的分封出去的小国多。
      有的地方不产铜,平城京铸造铜钱,别处的百姓决定铜钱没用。
      说东西值多少钱,比不上自己看。
      用十个鸡蛋,能换多少米或布,自己心里有数。
      十个鸡蛋换了几个铜钱,用铜钱买不到那些米和布怎么办?
      换到手的东西是自己需要的,自己不需要铜,铜不能吃、不能穿。
      然后想到了个办法,允许有官的人用钱来升官。
      官员自己攒钱,必须是铜钱,捐一笔,按照多少给不同的官。
      没有官的人,捐五千个铜钱就给个官。
      官员发俸禄,也用铜钱支付,让拿铜钱买东西。
      不过只能在平城京和京畿道流通,外面的人还是不要。
      阿倍仲麻吕等人想不通,因为什么?大唐的百姓就喜欢用铜钱,还有制造恶钱的。
      换到自己的国家,差哪?
      带着一肚子疑惑,众人继续逛东市。
      感受着大唐的繁荣,羡慕大唐京兆府百姓的生活。
      市场上的东西太多了,可谓琳琅满目。
      百姓们掏着钱,找着钱,甚至是盲人买东西也用兑换券。
      兑换券上有盲点,按照制造水印的方法加入,不同面值的钱的盲点不同。
      再根据兑换券的手感和大小,只要是新一点的,盲人可以分辨。
      而具体购买上,不用盲人分辨,旁边有热心的百姓帮忙。
      卖货的人遇到盲人,不但不敢给差的,还要挑好的给,再多给一点,就怕有人报官。
      “这位大哥,摊主人好,多给你两钱的肉。”倭国使臣看着一个人帮忙盲人看着买东西。
      多给两钱的钱也是重量,十钱一两的钱,不是铜钱的面值两钱。
      “诶,嘿嘿!”盲人把找回来的钱小心揣好,拎起肉,用棍子点着地离开。
      立即有好心人跟上,扶着这个三十来岁的人往家走。
      倭国使臣感慨大唐京兆府的民风,下道真备看到卖油炸馓子的,从袖子里掏出来两个铜钱。
      他走过去递铜钱:“给我来一卷。”
      摊主看看他拿的钱,仔细辨别:“不卖,不认识。”
      “我日本的钱,与大唐开元通宝一样。”下道真备示意对方看。
      摊主摇头:“那也不要,感觉上没有开元通宝重。”
      “我加一钱,三钱抵两钱。我是日本使臣。”下道真备郁闷了,又补一个铜钱。
      “日本使臣也不能买东西少给钱,除非你是李东主,我白送。”摊主说着接到手上掂量几下。
      点头:“卖你了,怎么说你都是日本使臣。”
      说完他

第九百四十四章 货币怎样好推广(第一更)[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