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四年,时间很长,尤其是相较于其他普通院校。但到了毕业前,回首四年来,因学过的和要学的东西太多,又觉得时间过得太快。真的要离开朝夕相伴、诚朴芬芳的校园,不舍之情油然而生。然而易华伟想到对国家的担当和对家庭的责任,挥手告别燕大又势所必然。
      燕大原则上是不允许提前毕业的,但这原则也不是什么根本性原则。而且,最主要的是也没有后来那么严格。
      附带提一句,燕大现在不是实行的学分制,而是学年制。五二年,我国学习毛熊的办学经验,改革旧的学分制为学年制。
      学年制的优点就在于:第一,对学生实行统一的要求,使所有学生保持一致的学习进度,进而保持比较低的淘汰率;第二,能保证学生达到国家或学校规定的最基本的要求;第三,有利于管理,国家对人才可以实行计划培养,整齐管理和统一分配。
      在很长的时间里,学年制成为高等学校唯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并对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影响深远。
      有原则就有例外,经过易华伟一番‘争取,学院领导经过会议讨论一致认为像易华伟这种品学兼优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
      最后的学期,只有少量的课程要上,也均在学期的前半阶段已经结束,所以易华伟精力主要集中在写好毕业论文上。到4月下旬,易华伟同所有应届生一样,大家的一致想法是早早交稿,轻松一点等待毕业分配的到来。
      时间刚进入7月,学校就掀起了毕业分配热潮。几乎所有的毕业生都用大红纸头写了向党和国家表忠心的决心书。“坚决听从党的召唤,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我的家。”“党指向哪里,我就冲向哪里!”“不怕苦,不怕远,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向。”“坚决服从祖国需要,党培养了我读书成才,是报效的时候了!”等等~。
      红色决心书贴满了每幢宿舍大楼的一楼墙面,后来,食堂大楼的墙也被贴满了,学校成为了红色的海洋。有的人已经写了一份,看到别人写的决心更大、口号更响亮,就在别人的决心书上又签上了自己的大名,还有人干脆学着再写一份,贴在更显眼的地方。总之,大家热情奔放,表态是争先恐后,决心和忠心跃然纸上。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就要问了,这些表达是真心的吗?回答:是真心的,或者说绝大部分人是发自内心的。
      那个年代的青年,多少都经历过旧社会的苦难,而这时正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自然而然地怀有对党的感恩思想。上学了,还读到了大学,这在解放前,对于贫下中农的家庭来说是无法想象的。
      比如郭杰瑞的家是中农成分,实际上他父亲出生于一个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赤贫家庭,祖父40岁就因病去世了,祖母靠打零工拉扯一双儿女。
      郭杰瑞父亲十四五岁就给人家打工了,后来成了镇上烧饼店的小伙计。郭父决心回家创业,自己开了烧饼店。生意做大之后,用赚的钱,买了一些地,为留给下一代做准备,以免孩子走他的受穷的老路。郭父平时常接济揭不开锅的乡邻,对困难人家买给小孩吃的烧饼油条的赊账到年底都勾免了。他脱贫了,但没有忘记乡亲。土改开始了,他一度备受煎熬。后来村贫农团成员一致反映,李家是靠夫妻、老母、妹子几双手苦出来的,没有雇工,没有剥削,后经土改工作队认定为中农成分。郭家弟兄三个读书,一个读到高中,两个读到大学;郭杰瑞和他哥哥都是解放后上的学,而且都是靠国家助学金才读完大学的。连郭杰瑞这样的中农子弟都饱含感恩之情,那么,在学生中农民子弟占了很大一部分,加上来自城市的工人子弟,他们在决心书中表现出来的“听党话,跟党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思想和行为,纯真而坚定。所以,在毕业问题上的表态,大家都是坚决服从祖国需要,愿意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像郭杰瑞这样的学子只是万千学子中的一个缩影。
      包分配,这在今天的人听起来似乎令人羡慕。但,现在的学生就业要经过高校和教育部两个大门,普通人家根本没法和单位直接接触。就像旧时候的婚姻一样,大部分人在结婚前都是不知晓对方的。
      包分配的具体流程如下:
      国家教委联合其他部门,根据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用人需要,制定分配计划,然后下发给各个高校,高校根据这张表格,再推荐合适的人选。
      同学们之所以贴大字报,也是跟这时候的国家政策有关,
      四个面向了解一下: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
      人们都希望能留在四九城,有个好单位,但这是不可能的。‘光荣妈妈生育的子女都陆续到了毕业年龄。毕业分配政策调整,就必须划‘档次来决定每个学生的工作去向了。
      ‘档次怎么划分?根据什么来划分?
      是根据哥哥姐姐的工作去向来划分。
      这时候的绝大部分家庭都是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多,新的毕业分配政策就是以兄姐的去向决定你可以‘面向何方。
      按规定,有哥哥姐姐全部在外地农村务农的,不管是插队还是军垦农场,叫‘全农,属于‘一档是面向国企的‘硬档条件,可以分配在国营工厂当工人。
      如果家里工多于农,那不好意思,只好分配去农村了。但可以不去外地农村挣工分,而是可以去郊区国营农场拿工资。
      此外还有‘长子长女、‘独苗、‘父母双缺以及单亲家庭、父母残疾、父母大病等等,视不同的情况,去向也各不一样,这类同学就属于中档了。
      还有‘三档,就是哥哥姐姐全在城里工作的,叫有工无农,则必须到外地农村插队落户。
      实际上,包与不包是各有利弊。就说包吧,是保证你有工作,但不保证有一个称心如意并且能发挥长处的工作,基本上一分配不说定终身,也得耗费大半辈子。
      其实一开始学校本来想让易华伟留校的,名字都报上去了,

第206章 报到(上)[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