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58章 :你懂什么[1/2页]

风声鹤唳 黑马河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这句官场箴言让龙朝辉感同身受。他现在位居高位,可以说是朝中最具实力的大臣,没有那个人与他相比,即使是当朝宰相管辖的不过是国家事务。而他掌握着国家的实权,军权在手,谁有实力谁才是王者。
      他上任以来一直采用的是霹雳手段,镇压,杀戮,将那些他看不顺眼的家伙统统杀死。搞得人心惶惶,搞得朝中大臣们每天都是提心吊胆的过日子,无暇顾及朝政,见了他更像是老鼠见了猫。那个人的身上都有污点,没有污点的人基本上等于不存在,所有的人都害怕他的镇压,那一天就杀到了自己头上。于是,所有的人都把他当成了排挤的对象。只是敢怒不敢言。
      董仲舒送他的“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让他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一时间,龙朝辉好像换了个人,虽然本色不改,该杀的依然再杀。
      但对于那些办事的人给与了积极的支持。
      他亲自去各个衙门拜访。大理寺、陆鸿寺,就连杭安知府的小衙门他也亲自去拜访,知府感动的长跪不起,一直以来杭安知府是被人指使的衙门,从来没有那个高官会想到来这里看望他们,更不要说这个曾经他们要抓的人了。龙朝辉不计前嫌,谦恭有礼的举动,使得杭安城的官场人人都体会到了,即使是大内总管府,这个已经曾经是王公公把持的地方,太监们的活动场所,龙朝晖也亲临拜访,那些太监们感动有加,纷纷表示全力效忠皇上。
      他又来到一向清贫但爱说闲话的翰林院,这些人都是搞学问的人,没人送礼,俸禄微薄,虽说是皇帝近臣,但现在皇帝很少过问学问上的事情,他们的地位就显得不那么高了,人在没事干的时候闲话是最多的,龙朝辉礼贤下士亲自登门拜访,和他们讨论《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文人学士的高雅,关心民生的疾苦,这些文人们侃侃而谈,龙朝辉不时点头称是。临别的时候又送上不菲的礼金,让安于清贫的文士们有一个体面的生活。
      对于军队,他则是牢牢地将调动大权握在手里,使得军队的人都服气他的权威,在军队里他的训话显然严肃了很多,口中不时地冒出脏话,粗话,什么老子之类的称呼时不时带了出来,这样地粗野反而让军队的人更喜欢他,原来位居庙堂镇国公和他们一样爱讲粗话。同时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但要求训练抓紧,军队纪律从严。这样一来军队的人都无一不服气与他。
      龙朝辉的入世之策得到了百官的响应。官场上的好评。
      文人喜欢和他交往,部队愿意听令。让他的形象一下子从以前那个冷酷的人变成了通情达理,礼贤下士。人人尊敬、一身浩然正气的新形象。
      有了这些基础,当他提出要重新核实隐太子萧的疑案时,已经没有人反对了。反而更多的是支持,大理寺的人翻阅了二十年前的旧案,杭州知府将二十年前有关案件的文本一个不拉的整理出来。
      翰林院的人给予了声势上的支持。他们一致认为哪个案件确实有不少的疑点,大力支持龙朝辉重新查案的提议。
      军队不问政事,但都是他的手下,当然是全力的支持了。就连大内总管府也出面支持了,新上任的太监总管路一明对龙朝辉心服口服。
      众多力量的支持,皇帝的许可,一时间,二十年旧案的彻底清查行动无可阻挡的展开了。
      这里面当然有太子晨的反对。
      但太子的势力太薄弱了,在龙朝辉的“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的政策下,太子身边的人似乎越来越少,就连兵部侍郎,原本是太子晨的人,现在也很快倒向了龙朝辉一边,兵部侍郎只认实力,现在龙朝辉的实力在军队中有着巨大的权威,他不倒向龙朝辉,那倒下的很可能是他自己。
      太子晨的势力一天天薄弱下去。
      而龙朝辉的势力一天天壮大起来,他的形象也伟岸起来,他经常和翰林学士们呆在一起坐而论道,渐渐地他的一些语录已经成了学士们效仿的对象。
      “但能日新又新,百倍其功,一生何不变化气质,超凡入圣。”
      “论事,宜从大处分清界限,不宜从小处剖析微茫。”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
      “人以气为主,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
      这些龙朝辉平日里随口说出的颇具哲理性地话语,被翰林学士们收集起来,细细对比,琢磨竟然悟出了很多的道理,一些翰林根据他的一句话就能写出一本书来分析这个命题。
      龙朝辉学识的形象在翰林们中竖立起来。很多人都将他当成了学习的楷模。
      而更多的人已经将龙朝辉和董仲舒相提并论了。
      龙朝辉的儒学形象逐步在士大夫们中间得到了肯定。不少人说他的学识水平很可能要成为“内圣”大顺朝即将又要诞生一个圣人,这是国家兴亡的先兆!
      与此同时,他的镇国公府邸门客众多,每天下朝的时候有众多的人前来拜访。
      龙朝辉另一方面的损失是他没有了修炼的时间。道家修炼之术他练到了炼罡期,已经快一年时间了,再无突破。和菊英一样,两个人都面临着丹成期的困惑。炼罡期若踏入丹成期已经非常的艰难,比如一个小兵升到尉官容易,但升到将军级别就很难,属于那个位置的人寥寥可数。
      修炼时间没有,他更多的时间将修炼的心法融入到书法之中,这样,即使在人多的时候,他也照写不误,书法的水平越来越精纯。内力转化为书法,让他练就了字里藏锋芒。同时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长存。
      而当这浩然之气于道家心法结合在一起,让他有了新的感悟。
      这种感悟就是——大象无形。
      无形无象、鬼斧神凿的;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这就是书法的最高境界,也是修炼地飞跃!
      由此他猛然醒悟,为何大顺朝的武者极其强悍刚烈。尤其是到了武圣级别,讲究的是强悍和爆发力,以强对强,以硬碰硬。武功学说也参杂了儒家的释义。既然要入世就要强悍,气血生猛为之强。而回首自己研修的道家修炼法门,讲究的是以弱胜强,尤其是他的星云太极讲究的是以柔克刚。
      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宇宙气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是道家庄子的学说。
      如果用儒家的至诚和法家的强权,表面上痛快干脆,似乎是强者,结果往往过于刚强而容易折断!
      武圣的级别就是这样,达到了过于刚强的境界,但这样的境界一旦遇到高手,往往容易折断,起结果是惨败不堪。
      千百年来,武圣者曾不不穷,但炼至大成者少之又少。
      有此他得出的结论是武圣的最高境界不是刚强,而是柔中带刚,儒家的大成境界暗含了道家的大象无形,大方无隅。刚强之中则有变通才能成功。
      这是他一下子就想明白了。
      为什么几代皇帝禁制学习道家学说。
      道家和儒家的贯通,就是大成之后的圆通。
      难道武圣的境界远未达到顶峰?一定还有更高的一个层次,而达到顶峰的必然结果就是他所悟道的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第258章 :你懂什么[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