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百二十七章:以工代赈,世袭公候!墨家来人?[1/2页]

弟,你再闯祸,哥哥我就要篡位了 帅帅辛普森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江坝旁。
      上万名灾民跪地叩首谢恩。
      看到这一幕。
      苏长歌并没有为此感到欣喜或满足,反而有种沉甸甸的责任感。
      说实话,在刚来到这个世界时,他的想法只是独善其身,尽量不惹麻烦,娶妻生子,传宗接代,好好过完这辈子。
      但随着时间长了。
      身上背负的民望越来越多,
      他才渐渐懂了。
      为什么那么多先贤要以兼济天下为己任,为什么将士们要血战沙场。
      因为他们肩负着百姓的厚望,以及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他们要是不站出来,此后可能就再也没有人站出来做这事。
      而儒家的道。
      其思想内核就是担起对他人的责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等等,这些无一不是责任。
      毕竟天上仙人逍遥快活。
      可地上的百姓总归是要活命,仙人不在乎百姓活的是好是坏,可有人在乎。
      此时,苏长歌对着灾民们喊道。
      “诸位庐江郡父老。”
      “自即日起。”
      “各地府衙、县衙门前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凡无家可归者皆可前来!”
      伴随声音响起。
      灾民们脸上顿时露出感激之色。
      他们来此。
      本来只是想向黑龙祈福,保佑他们渡过难关,不要再发生灾厄。
      但黑龙没见着,反而见着了楚国公,当然这都没什么差别,毕竟没有楚国公敕封正神,可能他们现在还在地震中苟且挣扎。
      而现在。
      楚国公又开仓放粮救济。
      这份大恩大德,他们怎么能不感激。
      但就在此时。
      苏长歌的声音便再度响起。
      “诸位父老,朝廷赈灾有个规矩,那就是不养闲人,更不养懒人。”
      “除五十岁以上老者,十二岁以下孩童外,其他人领取救济,需要听从官府调遣做工,即清理废墟、救助伤者、搬运物品等。”
      “身体残疾、受伤等特殊情况。”
      “可到府衙申请。”
      “无论是谁,只要做工才能得到救济。”
      “若是不做工,领不到救济,胆敢抢夺他人救济,亦或者冒名顶替等行径。”
      “一经发现,本国公决不轻饶!”
      苏长歌语气凝肃。
      当着众人的面立下规矩,采取以工代赈的方法来救济灾民。
      灾难过后,百姓生活确实不易,但若直接给粮食,完全是治标不治本,有积蓄者倒无妨,没积蓄者吃完救济粮后还是贫苦。
      不仅如此,现在正值盛夏季节。
      即便是有田产的百姓,也要等到秋收之后才能自给自足。
      而这段时间要是出现伤病。
      急需银钱治病。
      田地便很容易被豪绅兼并。
      如此一来,立即就从有产者向无产者转变,待到后面只能沦为佃户。
      那么问题来了。
      官府赈灾救济是救一时贫瘠。
      还是让百姓们学会自力更生,摆脱对官府救济的依赖?
      苏长歌更倾向于后者。
      而此时,百姓们听到需要做工领取救济粮,不少人脸色微变。
      懒汉哪里都会有,而且这群人通常还喜欢拉帮结派,他们所想的自然是白嫖官府救济粮,顺带欺压其他灾民百姓。
      但这种人终究是少数。
      天灾之下。
      对于很多憨厚老实,勤劳肯干的百姓来讲,只要有一条活路就够了。
      不就是听官府的调遣做工吗?
      他们平常也天天干活。
      “楚国公仁义,吾等只要能活命就行,这一身子力气随官府调遣!”
      “多谢楚国公开仓放粮赈济吾等。”
      “还请楚国公放心,不就是做工,吾等一定好好干活。”
      一道又一道声音接连响起。
      看到活路和生机,百姓们满是泥污的脸上露出笑容。
      而此时,天上的修士纷纷散去,他们本以为是过来降服蛟龙,结果半点力没出,全程看戏,这让他们都有些不好意思要赏赐。
      毕竟就这个拉胯表现。
      挺丢人的。
      再加上和苏长歌也不熟,更不想掺和凡间事,留下来也无用。
      谢灵韵则在此刻从空中落下。
      “贤婿,蛟龙之事已了。”
      “若是没有别的事,贫道便返回山中清修,幼薇便托付给你了。”
      谢灵韵开口。
      她来此是为了对付蛟龙。
      现在蛟龙成了江河正神,江南危机解除,她继续留下来也没什么意义。
      而鱼幼薇听到师父口中的托付二字,俏脸瞬间红霞乱飞,美眸不由自主的看向苏长歌,想知道他会怎么回答师父。
      “请前辈放心。”
      苏长歌出声,一口答应了下来。
      他当然知道这意味什么。
      但正所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男婚女嫁又不是什么难以启齿的事,何必小偷小摸,待到两人感情培养的差不多,若真的合适,的确可以把事情办了。
      成家生子,繁衍后代。
      在这点上即便是圣人也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非要装作不为美色所动没意思。
      而听到这番话。
      鱼幼薇俏脸顿时艳若桃红。
      整个人晕乎乎的,感觉天旋地转,情不自禁的握紧苏长歌的手。
      谢灵韵看到徒弟的样子。
      像是看到当初自己,心中替她高兴的同时,也稍稍一叹。
      爱之深,痛之切,越是珍视宝贵的东西,待到失去时就越是悲痛难受,与天地相比,凡人这一生太短,留下的回忆太少。
      但这些都只是后话罢了。
      对个人而言。
      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贤婿有此心,贫道便放心。”
      说完之后,谢灵韵目光转向弟子。
      “幼薇,别忘了八月十五之前回师门,参加仙门论道大会。”
      修士之间的联系并不多,除非相邻的比较近,否则大家都是各过各的,但修士们也是要资源的,而打生打死又有失风范。
      正因如此。
      论道大会就成了各派分蛋糕的环节。
      而且为了防止一家独大。
      时间定为十年一次,且只允许五十岁以下的弟子参与。
      否则一帮老家伙上台论道。
      谁来做裁判?那没有裁判就只能靠拳头,到头来也就失去了本意。
      所以,论道之时,各派都会让门下最优秀的几个弟子参与,能夺得魁首位列前茅自然再好不过,不能也稳住别掉下去。
      “嗯,徒儿记得。”
      鱼幼薇开口,郑重的点点头。
      师门养育多年传授道法。
      作为报答,她自然得为师门出一份力,毕竟师妹师侄们也要资源修行。
      见状,谢灵韵也没再赘言,在众人目光下潇洒踏剑离去,苏长歌看了眼,等百年后解决完王朝事,自己大概也能如此潇洒。
      到了那时。
      就又是另一种活法。
      .....
      皇都,承天殿内。
      百官齐聚。
      “诸位觉得这以工代赈之法如何?”
      老皇帝让人将苏长歌的奏折当众读完后,出言询问朝廷百官。
      江南危机消弭,算是解决了他一个心腹大患,不用再担心江南六郡数千万计的百姓被洪水淹没,大晋江山摇摇欲坠。
      那么现在,最重要的事情。
      除了收拾吴王外。
      当然就是图强变法,让大晋改头换面,真正的强大富足起来。
      这以工代赈之法的奏折他昨日就看到。
      不得不说。
      苏长歌的确有治国之才,居然能想出这样的法子来。
      相比于曾经用粮食直接赈灾,以工代赈虽然复杂,但却是治本之法,让灾民们自食其力来赚钱,不用担心将来生活没着落。
      当然,前提得要朝廷富裕。
      不过江南此次地震受灾的百姓只有几十万,影响也不是很大,自然没问题。
      但就在这时。
      百官当中有人站出来说道。
      “陛下。”
      “臣以为楚国公此举有失妥当。”
      “灾民本就不易,还要强迫他们做工才能吃救济粮,未免太过严苛。”
      “君子当以仁义治国,体恤民力,爱惜百姓,故而臣觉得,楚国公应当遵从祖上法度,直接拨粮救济灾民,缓解灾情。”
      一名御史开口,虽迟但到。
      相较于其他官员。
      御史们在治国上可能不行,但找茬弹劾的本事还是有的,而且很大。
      反正嘴巴一张,阿巴阿巴,又不用他们去一线救济灾民,只要盯着别人不符合圣贤仁义的地方,嘴炮一顿就可以了。
      而伴随他的声音响起。
      百官中一些较为清贵的官员,如翰林院,或者礼部属官,也都跑出来附和。
      “楚国公用心虽好,但终究是年轻。”
      “安抚灾民当用怀柔之政,如此不顾仁义,灾民们心中恐有怨言。”
      “恳请陛下降旨。”
      “驳回楚国公以工代赈之法。”
      一道道声音响起。
      他们中有的是只想和御史一样刷波名声,有的本身就是江南士绅出身。
      朝廷搞以工代赈。
      他们还怎么兼并百姓田地,怎么收留没有田产的佃户为己所用?
      在他们看来,救济灾民无话可说,但在救的同时,为何不能让家族更富足一些,这样一来,朝廷省事,灾民省力,家族获利。
      三全其美不好吗?。
      搞什么以工代赈。
      简直是违背祖宗之法,让他们士绅剥削都不好剥削了。
      而见到如此多官员出来弹劾。
      老皇帝眸子一沉。
      他当然知道这群人为什么跳出来。
      有的是死读书,只知道仁义和祖宗之法,而忽略了现实条件。
      有的则是侵犯到他们利益。
      但这一次询问百官对以工代赈的看法,本来是他的一次试探。
      相比于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以工代赈触碰到的利益根本不算什么,可就这样,还是有那么多官员跳出来反对。
      由此可见。
      等到真正变法的时候。
      所碰到的阻力,恐怕比这还要大的多,甚至全天下士绅谩骂反对都有可能。
      想到这。
      老皇帝眼中忽而闪过杀意。
      变法他肯定是要变得。
      现在不变,拖到将来士绅越来越强大,大晋就算想变法也没办法。
      唯有现在他先重重的割一刀,等到将来太子登基继位,随便施下点仁政安抚,打一巴掌,给颗糖,这样大晋才能长治久安。
      而这些刚才站出来的人。
      之后都得找机会给扔到偏远地方去,能打压一批是一批。
      随即,老皇帝脸上露出一抹淡笑。
      “诸位爱卿所言不无道理。”
      “但朕觉得,苏长歌这以工代赈之法颇为新奇,而且百姓也并无怨言。”
      “既如此,不妨先试用以观后效。”
      老皇帝开口一锤定音。
      站出来的官员听到陛下都已经发话,也就没再这种小事上多纠结。
      江南士绅出身的官员虽然不满,但势单力薄,更不敢直接怼皇帝,于是也默默退回队伍,准备回去之后写信告知家族。
      而商议完这件事。
     &

第一百二十七章:以工代赈,世袭公候!墨家来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