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054章 过年,组织做年糕[1/2页]

崛起,从1900开始 清波凡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陈天华处理完订船的事后,在家里召集吴老三,林根,阿华这三个老骨干开会。
      “到今天为止,「天华商行」终于有点实力了,我们可以按先前的计划推进实施。”
      陈天华这段时间里,把土根精品水产,正式改名为天华商行,准备过年之后到县衙门里,办理登记、拿执照等相关手续。
      清末,自百日维新之后,清政府也着力经济改革措施,为保护农工商业,下旨要求各地设立农工商署、局,提倡民众开办实业。
      “我刚才已经委托我舅家大表哥薛朝源,帮订一条大船和五条划船,这样,开年之后我们做水产生意,围湖养殖等,有了交通运输工具,就能如虎添翼!”
      他宣布第一项商行措施,也是告诉大家一个喜讯。
      “好,这太棒啦!”
      “这样我们年后可以大干一番啰!”
      “……”
      年前,他们三个人在商行里,已有了不少收入,这下听说要大搞,自然很开心,三个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
      陈天华继续他的想法:
      离大年三十也就八天时间了,他告诉三位,他想以天华商行的名义,为西埠头村里的老百姓做二件好事善事,以此来扩大商行在村里,乃至乡里的影响力。
      第一件事就是由商行组织,免费给村民加工年糕。
      在浙江乡下,做年糕是件大事儿,‘年年高嘛,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年货。
      但手工年糕不是说做就能做的,大户人家他们有能力自家做,富农家里也可家族合起来做。
      但穷人家,小户人家呢,特别是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们怎么办?
      没有年糕,这年过得少了点味。
      陈天华计划把原先招募的二十位年轻人,现在就归建,在村中心的大庙前有块青石板空地,搭蓬建起年糕临时加工坊,免费为乡亲们加工年糕。
      乡亲们只要出点人力,或提供些稻草什么都成,以劳动或实物换取加工,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们,天华商行免费赠送年糕。
      “这做年糕这事由吴老三,林根你们俩负责,阿华跟我做第二件事,就是为乡亲们免费写春联。”
      “我做这二件事的目的,除了做善事积德之外,就是为我们商行做宣传,给乡亲们有个好影响,新年有个好的开端嘛,你们说怎么样?”
      “好,还是少当家想得远!”
      “行,就这么定了,大伙分头行动。”
      “……”
      商行既招的员工很快集中起来,在西埠头村的大庙前面的空地上,大家架木桩,撑竹竿,用稻草搭蓬,帆布围圈,建土灶,忙得不及乐呼。
      很快,一个很敝亮的临时加工场地建好了,然后有人家提供门板,板凳,石臼,蒸桶,年糕模子。
      陈天华对作业按程序分工,蒸米、开舂、压印等都落实到人,既要保证质量,又不能出差错。
      否则,村民们有意见,好事就会变成坏事。
      他张榜公布,但凡来料加工年糕的人家,以户为单位,自己提供用晚稻米磨成的米粉,并适当提供稻草或桔梗等柴火,不收加工费。
      每家米粉蒸煮

第054章 过年,组织做年糕[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