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乃歌姬传唱,市井之言,颇为粗鄙,只因诗已将近巅峰,人便也渐渐将注意力放在这本是小道的词曲来。
词的多年发展,是从俗转雅的过程。词曲本是一家,词是能传唱的,词学大家也大多通晓音律,使词和谐于音律。这便是词学发展到高深处时,词学大家们所推崇的。萧瑜所处的时代,词才刚刚走进人的视野之。虽有人写词,但那是在私底下,那时词学难登大雅之堂。
而萧瑜爱写词,可以说对于词的推动,他产生了不小的作用。毕竟他当了三十多年的首辅,身居庙堂之高,备受天下人所关注。
他爱写词,而且在如今的视野看来,相比诗来说,他的词显而易见更受欢迎。
事实上,他所处的时代,他写的词在后来的词学大家的眼光还是有着不小的欠缺,不和音律,用词不够精炼,缺乏足够的美感。但毕竟是词学刚刚兴起的前期,这也无可厚非。
正所谓前人开路,后人乘凉。他作为词学的发展者,提倡者,在后人看来,对于词学的发展贡献巨大。
所谓世事变迁之巨大,在当年,萧瑜备受称赞的一直都是他的诗,他行颇有古风,矫健而豁然。在那些晋朝同辈,那个依然推崇诗句的时期,他的诗句评价很高,但时过变迁,沧海桑田,他的那些诗句放在古今诗人之,也就并非过分起眼。
相比他的成就,对于晋朝历史的影响力来说,诗倒是并非放在前卫了。
历史学家们更喜欢研究他这个人,研究他的生平,他的政治举措,他的毕生成就。
至于诗词,则是了解研究这个人的点缀品。
毕竟,他的诗词虽有影响和价值,但还称不上什么大诗人。
又看这首无名诗,是一首游仙诗。
游仙诗是一种题材,一般是写遇见仙人而发生的事情。萧瑜这首游仙诗也是如此,诗他运用晦涩难懂的典故,却写了一个十分简单故事。
勉强可以描述为某年某月,他于梦,走进了一个世外桃源。那里云雾缭绕,仿若人间仙境。随着一阵微风轻轻拂过,园内杏花扬扬,他走进园,观赏杏花,遇到了一名仙人。仙人穿着一袭黄衫,腰间挂着一管碧绿洞箫,骑着白鹿翩翩而来,仿若天边最为飘忽不定的浮云,碰不到也摸不着。
他在远处,看着黄衫仙人低眉浅笑,刚想走上前去,却忽的突起一阵大风,将他整个人都卷走,人也神思不醒,待回神过来,仙人不见踪影,梦也早就散了,睁眼望去,唯独剩下天边一轮圆月,窗外暗影斜,寂寥无声,他卧在床边,时时祈求入梦,却怎么也回不到过去,最终只能黯然神伤。
这首诗并不短,诗人反复描写那臆想,写那黄衣仙人衣物陈设,写诗人自身惊讶,落寞,又写遇到仙人时心的激动,到最后梦
分卷阅读175[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