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五十九章 泪水[1/2页]

我家的外星古树 很火星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两百个左右吧。”赵天轻描淡写的神情,让王帅面部的肌肉一瞬间抽紧,两百个研究员!基本上已经等于两院院士的一半数目,还是年轻力壮,能够干活的家伙,基本上就是科学研究员中所有少壮派的工作人员了。
      王帅一阵苦笑:“赵天,你有多少家当我不是不知道,这两百个家伙你要走能够干嘛?真的让他们帮你管机器那也太大材小用了吧?”
      赵天撇撇嘴,说了一个王帅大将也不得不正视起来的理由:“我的发动机理论,就不是国内发动机的苏式发动机的理论,所有的东西都是从美国佬手中参考的,而国内的研究员们的底子虽然不错,但是在真正的开发上,他们的思维还是局限在一种或者几种的思考模式下面,如果没有彻底的进行观摩分析,没有一个人能够将所有的关键统统掌握,不掌握的话,以后的改进和发展难道还要刀?”
      “我可不是一个专职的科学家,至少说我是一个商人的话,我会比较乐意接受。”
      赵天的话像两把刚到插进了王帅大将的心脏,作为这些科技交流会议上牵头的人,国内的飞机引擎研究历程他就好像背历史课本一样的流畅。
      王帅并不是别人,他是设计出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矢量发动机的设计师严成忠的徒弟!
      上世纪70年代,航空发动机的技术掌握在少数大国手中。由于当时中国还没有自主研发能力。只能向外国购买。于是,我国向某国购买一种发动机地生产专利。但是,对方苛刻地提出在购买该发动机专利同时,必须要至少购买五十台该品种的发动机,而且价格十分昂贵。因为当时不具备发动机的自主设计能力,面对这样有意的刁难,我国也只能同意。而在当时。这种发动机早已停产,无论在性能还是技术指标上。都无法同当时的主流发动机相提并论。就是这件事令严成忠至今刻骨铭心,“没有自己的发动机技术,就要处处受制于人,看别人的脸色,而且在航空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不管付出多少心血,一定要研制出真正属于中国地‘争气机”!
      “‘昆仑发动机的研制起于1984年。然而我们对航空发动机地研制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了,这是个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历程。可以说,‘昆仑今天的辉煌是建立在三代航空人毕生心血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当时的总设计师严成忠的讲述,“昆仑”背后那段鲜为人知地故事一幕幕浮现眼前。
      早在1957年,第一代航空科研者就致力于发动机的自主研制工作,喷发1a航空发动机、涡扇五航空发动机、涡扇六航空发动机,这三个“流产”的孩子让无数航空人心疼不已。尤其是涡扇六的研制历程,从1964年到1984年。辗转于沈阳、四川、湖南之间,四次上马,三次下马,五次转移研制地点,耗费了研制者近二十年的心血精力,但是失败也为后来“昆仑”的诞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研制发动机是件难事。在中国研制就更难!我国由于工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有限,再加上技术储备与研制水平的落后,航空发动机技术与国际存在着巨大差距。1984年,带着祖国和人民地殷切期待,严成忠肩负起“昆仑”发动机总设计师的重任。
      在“昆仑”立项研制后不久,严成忠就遭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难关。按照型号规范要求,发动机的设计材料必须符合负三西格玛的标准。但是,我国当时却没有符合要求的材料性能数据。对此,严成忠打了个有趣地比喻:“这好比厨师炒菜。但是菜还没有。一切得从种菜开始。”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在严成忠的带领下。一场耗时长达八年的突围战打响了。严成忠组织了二十多家单位协助,收集整理了十几万个数据,在无数次编辑校对评审后,终于出版了中国第一部,解决了“昆仑”的难题,实现了零的突破,也为今后发动机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1991年,在严成忠主持设计下,发动机经历了两次重大修改突破,攻下压气机转子叶片、涡轮叶片断裂等技术关键。“昆仑”试飞前只剩下最大的一只“拦路虎”:压气机的高、低压部分不匹配。
      压气机是发动机最重要的核心部件和安全运行地保证。“昆仑”发动机地压气机分低压、高压

第五十九章 泪水[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