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德坊,岑府内院书房内。
岑文本面有忧色,沉吟半晌,缓缓对李湛说道:“自入冬以来,米价飞涨,斗米千钱,亦是有价无市。寻常人家,时有断炊之虞,东都等各地大仓,亦告无米可调,眼下这一关,却是难过了。”
“怎么会这样?”李湛有些吃惊,前些日子听那店主说粮食越来越贵,他还未曾放在心上,现在看来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了。
岑文本叹道:“去年关中大旱,许多地方粮食歉收,今年市面上,多是仓中陈米,原以为可以熬的过青黄不接的时候,谁知道竟会这样。”
李湛听得越发心惊,长安城内尚且如此,关中其他各地,还不知道怎样呢,不是说贞观盛世的么,怎么会闹起粮荒了。他蹙眉思索片刻,说道:“却不知蜀地及江淮地方上,可有余粮?”
岑文本点头道:“余粮倒是有的,只是辗转运送,于途中便会折损不少……”他看了看李湛,问道:“若存可有什么法子么?”
李湛有什么办法?他不过是知道,历史上这段时间解决关中粮食问题的主要办法,是依靠隋唐大运河而已。想到此节,他便回答道:“何不通过河运,将江淮等地的粮食运到关中来?江淮的船只汇集入扬州,由扬州入汴水,再由汴水入黄河,经由黄河逆流而上进入渭河,或卸载在陕州的几个大仓,最终运达长安。如此一来,何患无粮?”
岑文本自书案旁取出卷轴地图,展开铺于几案之上,低头细细看去,手指从扬州起,顺着李湛所言的河流一路划向长安,点点头展颜笑道:“如此甚好!若存可就此事上奏,自开春天暖之后,便可施行了。”
李湛听了却摇头道:“此事只能解一时之急,若是想长治久安,还须另有安排。”
岑文本讶然道:“另有安排?若存还有什么想法,一并说来听听。”
“这些河流,水势各自不同,运粮船只,还须专门制造,比如扬州至于汴河,出长江时,得用江船,再有黄河之上,得用河船,渭水之上,另用渭船,如此才能畅行无阻,不致意外发生。这些船只,分段而行,各司其职,往返交接,可成定制,使天下之米屯于关内,才不至于因灾成患。”李湛是想将这个办法做为一种制度长期施行,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短期行为。
岑文本听了微微皱眉,问道:“这样是否太过繁杂了?”他的担心也不无道理,毕竟如果按照李湛所言,的确是颇为复杂的事情。
李湛点头道:“若是只为一时,的确是繁杂不便,但是若想防患于未然,如此行事,便殊为必要了。”
岑文本想了片刻,说道:“也好,你再细细思量,拟出份奏章来,待老夫看了,再呈递上去。”他是想让李湛藉此获得一些政治声望,也为以后提携举荐,多一些事实上的理由。
李湛却拒绝道:“这份奏章,还是岳父大人上的好。”
岑文本奇怪问道:“为什么?”
李湛将拒绝了魏王招揽自己去文学馆一事说了。这件事,岑文本自然是知道的,现在听李湛说起,便微微皱眉道:“若存担心的过了。”
李湛说道:“倒也不仅仅是因为此事,我是觉得河运之事繁复庞杂,以岳父名义提议,最为合适。”他的话没有明说,但是意思也很明显了:这种大事件,我这样的闲官提出来怕是很难引起重视,换了中书侍郎的您,就好办多了。
岑文本如何听不出他话中之意,微微一叹,点头道:“既如此,便由老夫来上这奏章,只是若存你……”
“来日方长,若存还有许多可学可做之事,也不急于一时,”李湛笑了笑,说道:“目下能在代国公处做书记,已是很好的了。”
岑文本微微颔首,说道:“你能这么想,倒也不枉代国公提携之意。”
※
布政坊,李宅书房内。
李湛因表兄曹哲即将远赴高昌,特意请他过来叙谈。同时被他请来的,还有侯富贵。之前李湛已询问过侯富贵,是否愿意去西域协助曹哲,侯富贵思虑再三,终于还是同意了。
曹哲虽然精于算学,可是人情世故上,到底不如侯富贵那么圆滑,所以李湛如此安排,也存了两人相辅相成之意。曹哲对此,也没什么异议。
李湛取出几封信函,交予曹哲,内中既有给马行空及马俊的,也有给伊州同僚的。他对曹哲说道:“马家乃是西域极有盛名的富商,得其相助,可省却不少麻烦。另外他家在高昌待过很
第三十三章 河运[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