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八十九章 阔论[1/2页]

盛世先忧 长缨书生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天机可悟多无用,世道难违莫念痴”
      
      “其实,叫什么都无大碍,称呼只是称呼而已。倘若有一日,我换了名字,我也还是我,难道二位还会装作不认识吗?”我边往里走,边笑着调侃道。
      郭靖节跟上来,接过话爽朗地回道:“当然不会!就算你没名字了,风月兄也是风月兄,人还是眼前人,心还是羊左心,岂能不认?”
      “有靖节这句话,尚某便不再怕岁月流长、世事多变了。”我笑道,领着他们在火盆旁跪坐下。
      珠玑给他们递上茶水,李椅却盯着珠玑,皱起眉头来。我见状,便对珠玑道:“姑娘,二位公子远道而来,烦请取些姜茶来给二位驱驱寒。”
      珠玑遂对我们行礼,之后出门去了。
      珠玑出门后,李椅忙问我道:“方才那位,是‘望一楼里的录言女吧?尚兄为何将他留在这里?”
      “录言女?看起来挺端庄娴静的,有何不妥吗?”郭靖节问李椅道。
      李椅紧皱眉头看着他,却欲言又止:“他是······”
      “什么?”郭靖节追问道。
      李椅看看我,我见状便接过话,回郭靖节道:“他是饶阳公主的人。”
      “哦······”郭靖节似乎明白了什么。
      李椅却着急地对我问道:“尚兄怎可将他放在身边?”
      “哎呀,尚兄自有尚兄的用意,你急什么呀!我想,那姑娘,也不是坏人吧?”郭靖节接过话,对李椅说道。
      李椅还是担忧地说:“可是······”
      “可是什么呀可是?杞人忧天,天可曾塌了?”郭靖节打断李椅说道,也不知是安抚还是嘲讽。
      李椅无奈地看着郭靖节,我便接过话,对李椅说道:“李兄不必担心,珠玑姑娘确实不是坏人。我能安然无虞地在此跟二位说话,多亏了有他照顾。对了,李兄是何时回来的,坤儿可与你同行?”
      “他回来都四五日了,昨日才去找我,哼,我看是被那个萧坤给带坏了!”郭靖节抢着说道。
      “别胡说,萧坤可比你正直,要带坏也是被你带坏的!”李椅回怼郭靖节道,接着又对我说:“回来时未与他同行,我需回长安行腊祭之礼,他留在了山上,说要跟着修身习武。”
      “哦,也好,习武强身健体,那个地方很适合。”我跟着李椅说道。
      郭靖节却在一旁不屑地说道:“习武虽能强身,可治国还需兴文才行!”
      “说得你很懂似的,难道我不在的这几个月,你竟开始读书了?”李椅笑道。
      “我一直都很有学问的好不好?只是你太浅薄罢了!”郭靖节傲娇地说道。
      李椅面带笑容,看着他继续问:“好,那你说说看,你都读到什么了?”
      “读得可多了,不过越读越觉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在荒谬地紧。”郭靖节答道。
      “哦?为何这样说?”李椅好奇地追问道。
      这时,仆人将两碗姜茶端进来,珠玑没有跟着。郭靖节端起一碗,喝了一大口,接着说:“不是儒家不好,只是其他百家亦有长处。罢黜百家,就会让那些有优势的学说,得不到施展,难以弥补儒家的不足。”
      “那依照靖节看来,该如何平衡百家呢?”我跟着问道。
      郭靖节接过话,答道:“儒教人,法治国,兵御敌,废虚邪,尊人伦,兴礼仪,墨者监万物,天子事国昌。当然,这是最终的治国之策,一开始的时候,是难以实现的。”
      “那最初的时候,需怎么治国呢?”李椅像调侃的样子,笑着追问道。
      郭靖节却没去看他,自顾自地说起来:“最初的时候嘛,需一位强势的君王,用一家之言匡正国本。”
      我听着,似乎有些道理,便继续问他:“用法家,施霸道;用儒家,施王道;用道家,顺天道;用杂家,成乱道。霸道强国,王道安邦,天道养民,乱道无功。若真有这样的君王,不知靖节认为,他该行何道?”
      “驱逐百家,留法自用。”郭靖节坚定地回道。
      李椅却皱着眉头,反驳道:“法家严峻,儒、道养德,德之不存,国将焉安?”
      “因儒家之仁,难治国刚正。故百家废,而儒自乱。如今乱道已久,有法不治,失德不知,皆为百家杂用却用之不当所致。严刑峻法,以法明德,法愈严,德愈明,民自觉,国必安。”郭靖节接过话,解释道。
      李椅又说:“就算用法家,也不必驱逐百家吧?”
      “百家在,法难严。再说驱逐百家,非废百家。各家可于中原之外,自寻出路。蛮夷列国用之,必邦安而民顺,亦是功业。他日中原以霸道灭列国,于其地设州道郡县,聚民心,平乱世,将再无阻力。届时,法家有功,百家亦有功,何乐而不为?”郭靖节答道。
      李椅大吃一惊,看着郭靖节道:“什么?为何要灭各国?我大唐向来以和为上······”
      “和为上就好么?结果如何?各国自立,用兵不止,看似争胜,实则祸民。更有甚者,用大唐之宽仁,借机壮大自身势力,而后与大唐刀兵相见。因此,若想永止刀兵,必要灭藩属,教蛮夷,政出一门,世无二法。”郭靖节争辩道。
      郭靖节的说法,倒是让我耳目一新。我感到新奇的不是这些话,而是这些话从他的口中说出来。于是,便想看看他所思是否真的如我心中所想,遂问道:“那一统列国之后呢?百家将置于何处?”
      “一统之后,法家治邦,墨家监国,兵家强军,儒家安民,推至百家,皆可取其长,避其短,用而不废,民智可启。万民开化明理之始,国必大治,民必安乐。”郭靖节面不改色地答道。
      “依你之见,何为安乐?”李椅此刻也严肃起来,追着问道。
      我在一旁等着郭靖节答复,只见他将剩余的姜茶一饮而尽,接着说道:“生年不战,外敌不扰,可谓身安。家国无忧,不贪不妄,可谓心安。劳而足衣食,行而知礼义。内无忧,外无惧。居有其所,天下无事。铮铮向荣,齐乐足知。”
      “若真能如此,我想,到那时,天子可废,百官可罢,家国自理而不乱,四海归于大同。”我也端起茶,抿了一口,笑着说道。
      “正是!这也是我最终的设想。”郭靖节欣喜地看着我,说道。
      李椅此刻倒是有些惊喜地看着郭靖节,笑道:“还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想不到几个月未谋面,你竟能有这般见识。看来跟尚兄呆久了,确实有很大进益!”
      “这些见识,非深思熟虑而不得,又岂是与我呆久了就能领悟的。再说,这些我也是第一次听闻,虽有些缥缈,却甚为吃惊。像此种万世之功业,也只有靖节这样不世出、未历沉疴的人,才敢想。”我

第八十九章 阔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