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今年辽人的表现和往年可不太一样啊!”
东京城,太师府中,蔡京看着桌案上堆积起来的十几份边关告急文书,颇有些无奈的靠在太师椅中,用手轻轻敲打着额头,似乎这样能够让他的头疼缓和一些似的。而能让这为当今大宋一人之下的权臣如此头疼得则是桌子上放着地几十份各地传来的告急文书。
在江南两浙路,童贯率领十万禁军精锐征讨方腊,非但没有接到预料中的捷报,反而穿来了一份进攻受阻,损失颇重,请求再发援兵的奏章。看样子童贯在两浙路的情况实在是不怎么妙。
而方腊则趁着童贯短时间内南下的时机,大肆攻城掠地,眼看着整个两浙路糜烂在即。而两浙路作为大宋朝的主要的粮食产地和赋税来源,一旦糜烂整个朝廷都将震动不已。所以尽管蔡京对童贯的表现很不满意,但蔡京也只能是给他又派去了七万人的军马,毕竟两浙路实在是太重要了,有不得什么闪失啊!
而京东两路的梁山王伦则更是让蔡京无法忽视的存在!朝廷先后派出重兵征剿,但却是先后失利,关胜降了,童贯也差点没能够回来,高俅则更是彻底,被人家给祭了旗了。而梁山则是越打越强,越打越能打,从一个凭着地利逞凶一时的“草寇”短短三年的时间里,便打下了整个山东。如今更是兵进河北,进逼大名府。好在大名府乃是整朝廷的重镇,其城之高,墙之厚,绝对不是一般的州府能比得了的。再加上十万禁军,想来短时间王伦也不能真将大名府怎么样了!
河北的田虎在此之前,也是让朝廷头疼的一伙强人。如今见方腊、王伦成了气候。便也耐不住寂寞,急匆匆的跳了出来,居然也打下了泽州。好在很快便被朝廷镇压下去了,可正要趁胜一鼓作气地将他剿灭的时候,王伦那里又进逼大名府,无奈之下,只好将原本正在剿灭田虎的十万禁军南下,增援大名府。毕竟大名府若是出了问题。不论是于公还是于私,都不是蔡京所能够忍受的。至于田虎那里,就让地方上去处理吧,反正几次大战下来,田虎也是大伤元气,离快被彻底剿灭也差不多了。
如果只是上面的这些,蔡京还能够支撑,毕竟这还只是“内患”虽然现在朝廷应付起来有些慌乱的样子。但小小的王伦和方腊等人想凭借着一两个路就能跟朝廷做对的话,那他们可就大错特错了。只要朝廷将所有地力量发挥出来,消灭他们蔡京还是非常有把握的。
可就在这个时候,北面的辽人却要闹腾了起来。原本大辽和大宋之间,自从签定了檀渊之盟以后。近二百多年的时间里,还从未发生过大的战事。即便每年秋天辽人都会南下抢点东西,但一直以来都只是边境上的小打下闹,别说是什么正经州府了。就连县城也很少会光顾,通常也只是从百姓那里抢些粮食而已。但今年不知道怎么了,在整个宋辽边境上,辽人分成三路,以每路不低与五万人的规模,出动了近二十万人马,向河北诸路发动了猛烈的攻势,搞得几个军州都只敢据城死守。告急地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向京城,不停的催促着朝廷能够赶紧增派援军!
“援军!援军!援军!都向我要援军,我又该向谁要去!”越想越头疼的蔡京看着桌子上的文书,狠不能把它们吃掉才好。因为他知道,根据大宋军制,全国有近八成的禁军集中在东京城中,最高时地记录曾一度达到八十万之众,这也是民间所说的八十万禁军的由来。可自从神宗去世之后。朝廷便陷入了新旧两党的党争之中。再加上地方上连续几年地大规模天灾,让大宋的国库迅速的干瘪下去。在无法开源的情况下。便只能节流,而在京中数量巨大的禁军自然就成了被节流的对象。不少的军队被调离了京城,四下散布在国家的各地,有地则干脆被裁撤掉了。如今在东京的禁军只有五十万规模的样子。如今大名府聚集了二十万准备攻打王伦,童贯带走了二十万不说,又要走了七万。算上之前在山东的损失,如今的东京城也只有不到十万人左右了!
“再往外派援军的话,京城怎么办?总不能唱空城计罢!”思前想后了半天,蔡京也只能先从准备派往大名府的十万禁军中抽调出五万人北上边境,先稳定住局势,好给各地的援军争取时间。
蔡京刚把文书发出去,从外面又送进来一封从淮南来地告急文书,蔡京拆开一看,头上地冷汗便如雨点般的出现在蔡京地额头!原来是淮西王庆,也耐不住寂寞,在舒州造反起事,如今已经连下宿松、望江、太湖三州!由于为了剿灭两浙路的方腊,周遍几路的军队已经抽调得差不多了,所以王庆发
第一百二十五章[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