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89章 官难当[1/2页]

商宦 古城西风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野驴屯的事态那晚虽然得以平息,但根本问题仍没解决,弄不好,彪爷他们还要闹。
      一想这事,杨正洪的心情就不能不沉重,随着整个流域的缺水,农民的生存状况,越来越让人揪心。这些年市里和县里,虽是联合想了不少办法,也出台了一些补救措施,但都是治病不治根,有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味儿,而且往往政策缺乏连贯性,加上执行当中县乡村三级都要打折扣,就把隐患给留下了,地雷也给埋下了,等矛盾激化,问题变得尖锐时,再想彻底解决,就真是太难了。
      野驴屯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村位于黄紫河流域的最下游,算是流域的收尾处,以前这儿基本算是荒地,只住着几户人家,后来别处的荒开完了,沙乡人便将目光瞄上了大冲冈,陆陆续续,就搬来上千口人。
      黄紫县这样的情况很多,村民自动搬迁属于常事。这主要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黄紫县自古以来就干旱缺水,风沙大得能吞没人,加上又不停地闹灾荒,更是让这儿的人无法安生。
      远的不说,单是民国年间,这儿就发生过不下三场大的灾荒,沙乡人背井离乡,四处逃难。等灾荒过去,又终因舍不下这片土地,陆陆续续回来了。此时家园已不在,法辨认,只能随便找个人少地广的地儿重新安家。
      另外,沙漠辽阔,土地丰富,这也给农民们提供了迁居的可能。小农经济作业模式下,村民们往往是看上哪儿往哪儿搬。先搬来几户人,凑些钱,打一眼井,尝试着种庄稼,一看庄稼能种活。能养住人,兴头就来了,还呼亲唤友的,慢慢往这里引人,人一多,村子自然就形成了。
      杨正洪刚到乌紫的时候,野驴屯还不足二百人,也就三五十户人家,算是在风沙线上给风沙放哨的。这才几年工夫,人口猛增到两千多。户数也翻了几番。为啥?
      大冲冈的土地肥,地下水位又相对高,打井容易,三五户人家就能打一眼井,土地也可以由着性子开垦,开到哪儿算哪儿。对农民来说,这就是天堂,就是乐园。虽说开荒打井是苦里面最重的苦,可不苦能有甜吗?不苦。不苦你当农民做什么?
      沙漠真是个驴脾气,也是个狼性子。前些年水还旺旺的,只要把钻头钻下去,就能找见水,只要把井柱下进去,就能打成一眼井。这两年,不一样了。先是水深了,打井成本越来越高,接着,出现干井、死井。熬工熬力,费半天劲。井柱下进去,竟是干地,没水,顶多挖出几车湿一丝安慰。一没了水。这沙窝窝里活人就难了。
      年初,县乡打算将沙窝窝里这两千多口人搬走。搬回原来的村子去,加上省上提出让黄紫县关井压田。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这项工作不好在老乡老村开展。只能在大冲冈这样的新移民村先搞试点,看看能否行得通。谁知强行关了十一眼井后,就惹下一大堆麻烦。
      杨正洪先是听取了黄紫县县委、县政府的汇报,县上的态度还是跟以前一样,不想搬,也搬不动。搬迁不是个小事,一根藤扯起来,枝枝叶叶全就动了,特别是涉及到补偿安置等后续问题,县上就头痛。
      再说。对关井压田。县上有本能地抵触。关什么?压什么?黄紫县本来就是靠井吃饭地。没有了井。农民怎么活?县上怎么发展?移民是个方向。可想把三十万人全移走。容易吗?再者。为打这些井。为开这些荒。县上付出了多少努力!
      杨正洪没时间听这些。他今天来地目地。就是要彻底解决野驴屯地问题。再也不能让村民们为补偿金喊冤叫屈、四处告状了。
      那天地教训告诉他。问题一旦出现。就必须解决。你不解决。村民们就会采取过激措施。如今地村民。已没了“怕”这个字。他们手里握三农”问题地一号文件。有了这个文件。他们敢走遍天下。
      “其他村地情况先不说。下一步怎么关。也不说。就大冲冈这十一眼井。怎么办?”杨正洪打断黄紫县县长地话。单刀直入地问。
      “县上真是拿不出钱。一口井赔偿十万。十一口井就是一百一十万。加上安置费、搬迁费。一个村子县财政就得贴二百多万。开下这个头。往后工作咋做?再说了……”黄紫县县长又要老话重提。杨正洪恼怒地止住他:“你地意思。这问题你解决不了?”
      见杨正洪发怒。黄紫县县长不敢再说了。不过他还是不表态。吞吞吐吐地。不往正题上说。杨正洪这才清楚。彪爷那天骂他地话没错:中央地政策再好。等到了下面。被打了折扣。农民身上。一点光辉都照不到。杨正洪地目光扫了一眼会场。在每张脸上都停了那么一会儿。这些脸他真是再熟悉不过了。但这一刻。他感到陌生。感到震惊。那天他在现场已把话说得很清楚了。补偿费必须给。井必须关。多占地田必须收回来。至于有什么困难。县乡解决不了地。市上解决。市上解决不了地。他跑省上。就不相信一个小小地野驴屯。能把政府难住。这话既是说给农民听地。更是说给县乡两级干部听地。没想到。一周时间过去县这边压根儿就没动弹!这是一个态度问题。更是一个思想问题。从思想深处。他们就没想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杨正洪愤然离开了会场。路上他跟市财政局打了个电话,要他们立即给野驴屯拨款一百五十万元,并要负责把钱拨到村上。
      财政局长高庄刚要叫难,杨正洪便粗着嗓子吼道:“困难两个字我不想听!请你告诉我,这款到底能不能按时拨到位?”
      高庄顿时慌了:“杨书记,我马上安排,钱很快就拨下来。”等到了野驴屯,黄紫县县长带着一干人,也赶了过来。杨正洪没理他们。径直来到彪爷家,说:“钱我两天内给你,只有一百五十万,你看着分给全村吧。但有个条件,多打的那些井,必须在十天内关填掉,一口也不能留。多占地地,今年既然种了,就先把庄稼收回来;明年,你跟土豆他们都得全退出来。至于搬迁的事。你跟村民们拿意见,搬,县上给补贴;不搬,就这些限定地田,限定的几眼井,养活两千口子人,也没啥问题。”
      彪爷听完,捋着胡子不做声了。他没想到,杨正洪会再来。他以为那天杨正洪也就是拿话哄哄他们,等把张华山接走,也就溜之大吉了。谁知他真来了,还真的要拿钱,不知说啥才好,胡子捋了半天,道:“杨……杨书记,有你这句话,我很高兴!放心。野驴屯要是再给你添麻烦,我老汉这一把胡子。你拿火燎了!”听他这么说,杨正洪紧皱的眉头才算舒展开了,他想笑,却笑不出来。
      等把野驴屯地事情解决掉,杨正洪回到市里。还没顾上跟组织部商量黄紫县县长的事,秘书长宫胜就跑来汇报。说陈江带着副市长和几个局长,进京跑批文去了。
      杨正洪愣了一下。没说话,不过脑子里却在迅速想这个问题。陈江到底什么意思?沉吟片刻后。他笑着说:“这是好事儿嘛,眼下旱是要抗,而且必须抗到底。”
      宫胜结巴了几下,没敢把听来地小道消息告诉杨正洪,默等半天,不见杨正洪有新的指示,告辞走了。
      杨正洪将自己关在办公室,独自呆了一下午。快下班时他打电话给组织部长,说黄紫县县长地事先放放,暂时不要跟别的常委提,啥时候动,等他想好了再说。
      吃过晚饭,杨正洪打算安安静静呆一会儿,把眼前地局势好好梳理梳理。
      一种不祥的预感告诉他,乌紫可能要出事,而且这一次,定是大事。这种预感虽是毫无来由,却很强烈,真是势。他知道,潜伏在乌紫的种种危机,可能要爆发了,这危机不光是他跟陈江、张晓文三人之间地矛盾,更可怕的,是那些乱七八糟一直被拖着被压着的事儿,只怕这一次,是要全面开锅了。
      杨正洪感到怕,感到急,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怕和急,而是作为一个五、六百万人口大市的市委书记,从内心深处生出的那种真怕、那种真急。
      兴许,真的是他在乌紫干得太久了,不出事也得出事了。早知如此,他就应该在两年前那次调整中顺顺当当离开乌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可当时,他还硬是咬着牙跟省委说:“既然没有非调整我不可的理由,就让我在乌紫再干一届。我不想让乌紫在我手上变成这样,我要把原来那个乌紫重新打造回来。”在他的坚决要求下,省委最终还是尊重了他地意见,让他继续留任乌紫。
      “好,我们期待着你……”第589章 官难当[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