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蜀汉名将,被刘备委以重任,之后屡建战功,到诸葛亮北伐时期,更是诸葛亮的左膀右臂。小说三国演义中讲述说,他脑后反骨,因而被诸葛亮在临终前设计害死,事实果真如此?如果不是,设计他是谁呢?
三国演义中,说魏延脑后有反骨是由他在前几次出场中做出的评价。小说中写道:“……城中忽有一将,引数百人径上城楼,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众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乃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当下魏延轮刀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又写道:“……忽然一将挥刀杀入,砍死刀手,救起黄忠,大叫曰:黄汉升乃长沙之保障,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愿随我者便来!众视其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乃义阳人魏延也。自襄阳赶刘玄德不着,来投韩玄;玄怪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故屈沉于此。当日救下黄忠,教百姓同杀韩玄,袒臂一呼,相从者数百余人。黄忠拦当不住。魏延直杀上城头,一刀砍韩玄为两段,提头上马,引百姓出城,投拜云长。”正因为如此,诸葛亮觉得他有反骨:“……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于是又评价“……指魏延曰: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
我们再来看看“……自襄阳赶刘玄德不着,来投韩玄;玄怪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故屈沉于此”的描述,可见诸葛亮指责的理由并不公道。
首先,他投靠韩玄是因为找刘玄德不着,他心里并不认可韩玄为主;其次,韩玄也没有用他。因而忘恩负义的成分并不多。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有违纲常的举动,多少有些瑕疵,从而从见罗贯中伏笔之深,从他一出场就把伏笔埋下,一来要说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二来要为诸葛亮计杀魏延找理由。
在三国志中,脑后反骨自然是无稽之谈,魏延也没有像小说中描写的那样,背叛自己的主公在先,记载如下:“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什么叫部曲?部曲就是指家兵、私兵。所以杨义杀他说:“庸奴!复能作恶不?”
既然他没有反骨,又是跟着刘备出生入死的心腹。诸葛亮照道理来说,没有在临死前设计他的可能。那诸葛亮在临死前设计他没有?如果没有,设计他的会是谁呢?据不少人考证说,魏延死于内讧,设计他的是杨仪。
三国志有对杨仪的记载,大抵是说他这个人不是什么好东西,因遭受冷落而后悔自己怎么没有领兵去投魏国,即说明这不是诸葛亮的本意,又可见蜀国人对魏延的怜惜之情。让我们先解开了魏延之死的疙瘩吧,三国志中作如下记录: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卒,秘不发丧,仪令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共作行留部分,令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才)〔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其下又有一段记录:
魏略曰: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
谈魏延之死(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