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云今天在电脑硬盘里面整理文档,发现以前收集的一些资料,快长毛了,发出来晒晒,前面有几段挺好的,无事看看吧。【以下全乃转载】
……………………………………………………
【古人说的经络究竟是什么?】
人体里究竟有没有这个超越现代医学认知的神奇的生理系统??这个问题的解答不止关系到医学,也将会对我们的很多的传统观念产生颠覆性的作用。《天龙八部》中的六脉神剑,西毒欧阳锋逆转的经脉,以前最近热度较高的葵花点穴手,这些颇有噱头的武功真的有理论基础吗??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其重要性在古人对于人体的认知中是不言而喻的。那么这包括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经络究竟是什么?在经过了现代人用物理、化学、生物新技术的反复研究后,这个系统已经变的愈加的神秘和高深,这个肉眼看不到的超能结构到底存不存在???
穿越层层迷雾,我们发现,其实并没有什么实物可以让我们了解:经络是如何产生的、古人的经络图是根据什么画出来的。真正可以落到实处的、可以作为实据来证明经络存在的东西只有一种:古人留下的书籍和图谱。这样的证据显然是太少了,古人有没有可能犯错呐?他们曾经认为天圆地方,认为举头三尺有神明,相信跳大神可以驱魔治病,等等等等,那么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留下的是正确的东西吗??
让我们看一下中医基石--《黄帝内经》中的几段经典文字吧,这是研究经络最可靠的依据,我想这应该是无疑义的:
1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看看这段文字中所列举的概念,精、脑髓、骨、筋、肉、皮肤、胃、血都是明确的实体,那么脉道呐??--承接上下文看应该是指血管。
2经脉者,受血而营之。
这句多明显,经脉里面流的是血,作用是提供营养。不是血管是什么??
3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气皆多血气,皆有大数。
这段文字写得不错,在公元纪年前后我国古人就有这样的文字,值得我们骄傲,解剖一词即来源于此句话。注意看,脏、腑、谷、脉,都是可以量化,古人说的很明确,大小、多少、长短,这就意味着古人指的都是实体,而不是现代人说的所谓哲学概念或超能结构,这一句话实在太重要了。同样,在这一句中,脉也是与血紧密相连的。
4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暨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看看,经脉在循环,还有血,不是血液循环是什么????
其实除了曾经与五运六气之类的荒诞学说纠缠过以外,历代古人在论述经络时,都一直是在内经规定的窠臼里打转。
古人从来没有什么纳米、生物递质、生物电传导这样的概念,从上面的文字,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是一个非常感性的状态,大小、多少、寒热、温凉就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标准。如果能够保持理性,稍稍剥离一些自认文化古国的虚荣心,我们就能很客观地做出判断,古人在说经络的时候,其实指的就是血管、神经这些东西,他们就是用“经络”这个词来指代那些肉眼能看到、线索状的、里面流着血液、或者一碰会痛的结构的,古人不傻,虽然没有人的解剖,可是有家禽的屠宰和古代的战争,他们肯定见了过心脏、胃、肝、肺、肠这些脏器,所以有了这些脏器的概念,那么经络的概念还会是空穴来风吗??古人曰:“血行脉中”,古人认识到了血液对于生命体的重要性,这个在冷兵器时代是非常容易的,而又发现了血液流在“经络”中,那么经络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古人的解剖探索被各种宗教和礼法所限制,自两汉成书的《黄帝内经》后一直到清代的2000年时间里,没有一个人做出像样的系统解剖记录,而清代人的知识水平竟然连两汉人都不如,所以自然也就无法分清血管与神经的关系,于是通通以经络代指了事,而血管或神经的分布图自然也就根本无法画对,于是留下了一个代代相传的经络图去让后人钻死胡同。
一切都是死守宗法、抱残守缺的恶果。
先秦两汉的古人是有智慧的,写的东西思路何其清楚,一干骗子欺负我们看不到原始文献,非要自己瞎联系、瞎发挥,歪曲古人的文字,说经络是血管、神经外的超系统,说中医的脏腑是哲学概念,甚至有人说经络是外星人发现的,中医是外太空文明留给中国人的,此何其荒谬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扭曲历史,真正的欺师灭祖!!!!
把不科学的东西说成是科学,然后又强调它超过了现代科学可以解释的程度,别人还能说什么呐。现代人非要歪曲古人的说法,说经络是什么光、电感应,什么特殊的结构,狗屁特殊结构,胡说,胡说,胡说,真是胡说。骗老外骗不了,也只有鱼肉乡里了。
古人说经络是诚实的,因为那就是他们的认识水平;而现代人说经络时,很多人心里是有鬼的。
古人说的是很清楚的:“脉之长短”、“血行脉中”,那么可以肯定地说:1古人是看见了他们所说的经络的,还能量长度;2经络里流动的是血液;那么请问:哪里来的那个所谓看不到的“经络”?其实根本就是后人为了墨守成规而自我衍发出来的怪胎。
很希望有能力钻研中国医学、经络学的能人,能好好研究,把祖国的宝典正名、光大!现在中医被贬的一无是处,连生存都困难了,还说要取消中医,更不要说经络学说了。看着中华文化中的宝藏被市场如此无情戏弄,心中有痛,可又没能力没办法挽救!难道这些国宝级的知识财富到了今天真的一点科学价值都没有吗?都经不起现代科学的检验吗?愤懑中!
科学体系建立起来的时候就已经经不起检验了。时间大概在几百年前。如果经络理论可以挽救的话,你可以再试着挽救一下地心说。
……………………
【气功与道家仙学内丹】
在此所说的“气功与内丹功”,是当今两个不同层次的功法。
古来并无“气功”一词,是江湖艺人在表演硬功项目时的运气方法和口头语,才有气功的叫法。而以文字形式的出现,当属上世纪五十年代研究医疗功法的刘贵珍大夫之口。刘氏所称谓的“气功”,顾名思义,就是将人的呼吸之气,加以人为意念导引的一种“后天”性锻炼方法,也就是近五十年来出现的那些五花八门的所谓养身、医疗气功的统称。这种气功,根据我过去几十年的求师与体证以及大量信息反馈,并结合目前气功界状态认为,如果练的好(如意念与呼吸),可以起到疏通经络、增进气血流通、强筋健骨并达到某些特定作用;但若掌握的不好,则必然引发新的疾病等副作用甚至难以治疗的偏差。无论练的好否,都会出现“气冲病灶”的反应,却是无疑。可谓有利有弊。其特点是,气感强,上功快,
身体和精神会发生一些显著变化,但若继续练下去,就再难以发展了,即使一味勤修苦练,也是枉然!由于它本身的后天运气原理,所以根本达不到延年益寿的养身目的,也更谈不到会出什么特异功能了,由于搬运的是后天气,虽然年轻时感觉真气充足身轻体健,素不知这种修炼加速后天真气的增加却导至了人体先天元气的损耗,张三丰无根树丹经中提到,”不识阴阳造化炉,静坐孤修气转枯“,到老的时候会提前元气不足,加速身体的病变。而内丹正是先天气功灰复先天元气,所以丹成后一百岁的人也可貌若童颜。所以普通气功为非常下层的功法,仅可作为不同的锻炼或游戏方法而已。作者方天部曾就目前气功现状作出过真实写照:“由于人们对气功的理解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所以当世气功始终停留在养生与保健方面。对初学者来说,这些已经很“高深”,属“上乘功法”了,但对于玄门羽流而言,只不过是一些雕虫小技罢了,离修真的门径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所指“玄门羽流”即内丹道派。
而源自于道家的“内丹功”,才是真正的修炼功夫,也是一切“气功”方法、原理的起源。内丹,是以人身三宝“精、?、神”作为“药物”,在体内修炼成“丹”。师称:内丹聚之成团,散之无形,能量极大,如人体内的核反应堆。丹若练成,方有作为,否则,谈练气功,都是空话,最终一事无成。而所谓“?”,音同为气,但涵义却不同。“?”指无形却实有的物质,是先天之气,虚空阳气及体内阳气,常人是看不见的,决不是人的呼吸之气与空气,这正是区别于“气功”的因素之一。
“内丹功”最系统的修炼方法,就是道家修行中天、地、人“三元”功法中的“丹法”,具有三种不同的修炼途径
天元丹法,称为“大丹”,又称“清净功夫”,或称“北宗”,亦称“全真派”。其特点是独自一人,清净修炼。中华修道者,以此法门为多。本功法,最初从“筑基炼己”开始,经过“炼精化?”、“炼?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五个过程,具体修炼要点,请见本站仙学讲座。
人元丹法,称为“金丹”,又称“阴阳”,或称“南宗”。这里所指的“阴阳”,实指人体内部之阴阳,如丹经云:“自家夫妇自交媾。”即是此义,绝非盲师下流之辈蛊惑视听、宣扬淫术的所谓男女交媾之事。和天元丹法一样,同属清修。而所谓“金丹”,是指在身体中结成一个形如鸡卵大小的金黄色气团,故称。“金丹”炼成,就是纯阳之体活“神仙”。
地元丹法,指外丹,又称为“神丹”,道家炼丹之术。此种丹法共有两种:一种是“点金术”,又称“黄白术”,
指经过烧炼而提取黄金白银,作为道资,以期生存;另一种是炼制“丹药”,以内服而期功成,以达治病、延寿目的。这种丹药,即是真正道家修炼所用的“外丹”。而现代中医所用的丹药,即与外丹直接相关。由于炼丹的条件所限,今道界已无人从事于此。
其实,习练丹功,就是古代的修道或禅佛,只不过修道禅佛比今人单纯练所谓“气功”的层次更高,并且它的最终目的不单在于健身治病,而重在追求精神的永恒和超越时空的大智大慧以及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丹功源自于我国古代自轩辕皇帝以来的各种修炼方术,如“心斋、坐忘、缘督、导引、吐纳、听息、踵息、守静、存想、守一、避谷、服食、房中、行?、胎息、外丹”等,在以上众多修炼方术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终于形成博大精深的完整学术体系“内丹”。自南宋以来,“丹功”实际上已成为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共同修炼主流了,亦将丹功合称为“金丹大道”。
陈泥丸真人云:“修仙唯有金丹门,金丹亦无第二块,所以为第一难遇者。”诚阳道长称:“内丹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光辉于远古,亦必照耀于未来!”
那么,为何这一颗璀璨明珠,却在近代社会得不到发扬光大?就其原因,自清朝以来,由于一些革古鼎新派的无知或投机,狠不得灭其祖宗以解放自己,于是乎新招怪技层出不穷,歪门邪道占尽上风。真所谓“书益广,人益惑;正道日衰,邪道日盛;真学日埋,伪学日兴,奇奇怪怪,无怪乎儒者目道教为异端也”。另外,气功的高层次就是今人所说的“特异功能”,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得道成仙”,这对于无知者来说,简直不可思义。况且,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有些人们把一些自己亲眼看不
到的事物,总是喜欢冠以“迷信”二字,进行恶意扼杀与破坏。其实他们并不知什么叫“迷信”,反而在“迷信”二字的迷惑下在搞真正的迷信,由未知变为无知。又如“长生不死”的问题,无知者仅理解为肉体的长生不死,何知佛道两家真正追求的是“抛弃肉体而得到精神长存”!所幸的是,
经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气功运动”,可谓大浪淘沙,真金终于露出水面,以“金丹大道”还其本来面目。当然,这仅仅是开始,但愿中老年朋友,特别是已饱经风霜退休在家的闲者或陷入孤苦伶仃的老者,能清醒识别并抓住修炼机会,以免对自己抱憾终生!
作家晓鸣先生指出,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征服了许多过去难以想象的领域,人类的物质生活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是,科学的发展并没有解决人类的精神危机。所谓人活“精神”,其实质就是指宗教,而宗教和气功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仅气功的放松入静,就能够缓解、消除现代社会激烈竞争和快节奏给人类带来的紧张感、压抑感、孤独感,它的“求道”的终极目的也给予了充满功利的人类生活以形而上学的意义,使人的行为变得洒脱和优雅。在此指出,一个人若想真正有精神、有作为,就必须懂得一些释道儒三家关于修行做人的基本道理。何况释道儒三家是祖国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离开哪一家都是不圆满的。佛道祖师、仙家高人,无论白天黑夜、行站坐卧,均处在修炼之中。随处可见的寺庙道观塑像,或盘坐、或站立、或睡卧,哪一位不是修炼姿势?这已给了我们一个启示。
人的一切作为,首要是身心一齐健康。要健康,则须进行修炼。要修炼当推“金丹大道”。而金丹之法的最基本和初步方法,就是可以强身健体、激发人体潜能的“周天运行法”。周天运行法又称周天搬运法,分“意念周天”和“丹道周天”。意念周天是以意引气,沿任、督二脉、经络运行一圈的有为之法,这就是如前所说的“气功”,属于后天之气,所谓通了周天,也不过是皮下气通的感觉而已,不是真正的通,而且还会产生“气冲病灶”症状等副作用,经历人生大死大活过程,年老体弱者恐难过此关!经我体证,此时若不及时进行后天返先天的过程,即从头开始练习丹道周天,则一事无成,即使一味勤修苦练,那不过是在浪费时间,结果总是枉然。而丹道周天不用意念导引(无为法),全靠丹田积?到一定火候自然冲关运行,练的是先天之“?”。?足发动,自然冲开尾闾,穿过夹脊,直透玉枕而上泥丸上田,再沿任脉而归下田,此即所谓后升前降之“小周天”,无任何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周天开通之时,?流粗劲,力量甚巨,乃由脊髓而通三关三田。小周天真正开通之后,会自动进入“胎息”,百病皆无;而大周天开通之后,人天会通,皆须亲身证验乃知。
周天一通,表示已真正进入丹功台阶。
大家已知金丹内功是道家修炼的一个系统功法,若仅需筑基百日,以通小周天健身为目的者,百病可除,常练有驻颜、返老还童之效,小成为“人仙”,但无甚大的作为;若更进一步,炼?之时,真意观照于炼?十个月,可出“原神”显“六通”功能,则延寿并有所作为,继而哺育阳神三载,则功能卓著,大有作为,可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生死由己,或抛弃肉体而得其神长存,中成为“神仙”;再九年面壁还虚练就天元大丹,成纯阳之体号天仙,纵横天地,驾御阴阳,造福人类,为大成也。《大成捷要》记录:“悲夫、试观古有得闻地元神丹,而兼闻天元大丹者,许施阳真君也。有得闻地元神丹,而兼闻天元金丹者,葛雅川真人也。有得闻人元,而兼闻天元、地元者,吕纯阳、张三丰是也。至于南五祖,皆以人元金丹了道。北七真皆以天元大丹登仙。而地元神丹无闻焉。”且不说神仙不神仙,仅作为“精神”的追求并达其健身养身目的,应该是不容置疑的了
至于哪些人才能修炼道家功法,马丹阳真人云:“有此一口气在,皆可为之。
凡有一口呼吸之气,皆由元?之所化生。一口气在,即元?之犹有,在,是长生之根本在也,故可为修仙之事”。又云:“气不断,神可固,先把马猿用工擒住,自然得性命停住。”《黄庭经》云:“百二十岁犹可还。”重阳真人云:“便如百岁未为迟,只在心中换过时。”《翠虚篇》云:“老少殊途有易难”。在童真之体,真正入室下功,较为容易做到;若在中年人,也不在话下,60岁以上老年人,则较为困难费时一些,因为要补足亏损,要费较多功夫,但最有修炼条件,唯怕养尊处优、倚老卖老、固步自封、守旧而不思进取听天由命者也!
综上所述,练习金丹内功,就是修道。说起修道,似有条件限制,并自然会想到纶巾青衣又素食的出家道士。那是不全面的,那是职业入教道士,是出家人,与居深山的修行者或与闭门在家的修行者,不能相提并论。其实,历史上的修真祖师,提倡“大隐居尘”,“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自有其充分考虑。认为只有在红尘之中持修,做到在尘出尘,在世出世,在家出家,在俗离俗,才是真正的大隐真修,能够做到在红尘之中炼心不动,才是真正的“不动心”,以此“不动心”,才能得到真正旷劫不坏的“金丹”。道法自然,至大至简,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在“道”中生存,其衣食住行、中药医理、言行、文字等都与“道”有关,并无特别条件限制,这就是“道理”。
修道的关键在于一个“悟”字,古仙丹经妙理千万篇,反复在说同一理,但是,他们都有相同的特点,就是以隐语示人,历代学道者众,悟者如凤毛麟角,能悟又能持之以恒者更是少之又少。这就是“内丹功”,就是道家“修炼”,也是今人所说的“修养”,是真正的修养。
……………………
【门符图的结构及原理】
在一般人看来,符图之术并没有什么章法可寻,它们无非是道士和尚骗人弄财的把戏而已,因为很少有人知道符图的结构,于是民间便有了鬼画桃符之说,用以饥讽符咒之术。金元文学家元好问说:“真书不人今人眼,几辈从教鬼画符。;清代学者赵翼云:举场我叹鱼缘木,故卷人鬼画符。然而,讽刺与嘲笑并未解决问题,反而促进了符咒之术在实践中的不断完善于是在宋元时期许多道教大师门,开始向人们披露符图的结构售书符念咒的程序和秘遵事项,从而使这门“绝学”有一道可以出入的门径,从整钵结构上看,每一道符一般都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符座,符脚,符窍。所谓符座是指符图的上部:亦可叫做“符头”“符脚”指符图的下部。符窍,则为符图的中部(心脏),亦可叫做“符心”。符头符心及符脚上,中,下三部分结合为一,便成为一道完备的符图先说符座(符头)道门中不同的流派,符图中不同的种类,所用的符座是不同的如青城派所传:帝令宝珠五雷祈祷大法。中所用的符皆以“雨”字为符座。又如神霄派所传〈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书大法〉卷六所载四三道将军符。又以“鬼”字为符座,只是搏列在符的左边而已。再如上清派所传〈上清天枢院回车毕道正法〉中所收诸符部用三台星图为符座,至于其它各种各样的符座更是多不胜举,难以一一述说鹤师门所传符篆多以“―气化三清”为符头
再说符脚凡为符图,一般而言,上下结构者,上为符座,下为符脚:左右结构者,左为符座,右为符脚。如上所举帝令宝珠五雷祈祷大法的符宇中,其下部文字为利,光,其,泓,泓,廷等字就是符脚。又如〈天医祝由十三科〉中所收符字,则以“尚”宇为符座,以内“食”字为符窍,再配以各种字如。能,垢,秀,等为符脚不过称谓不同,符座叫做向符将,符窍叫喊做:符兵。符脚叫做“先锋。书中说“此法以尚字为将,食字为兵,各字为先锋,施之百病,无不应手立愈。从写符的程序来看,符脚是最后步骤,道教谓神力符能的强弱成几,即在最后一搏,因此必须聚梢会神,一气立断,不得迟缓拖滞。那么,符窍又在那里呢?三部之中,尤以符窍最为紧要。所谓。窍。者,一是指玄窍而言,一是就关键而论。道教认为:人天一体,符法同源,一道符的功用灵验与否,关健在于有无“玄窍”“灵窍“〈道法会元〉卷一0九说:大抵符符,咒,诀,印为传纪之文仪,乃太上之贵训,然至要捷,不出一窍。窍者,人身之枢关键也天有窍则鼓舞万物,地有窍则洞海归源,人身窍则动静神灵,总天地之玄关,合阴阳之至道。。
至于符中有无符窍,并不在乎符的形态,而是在于画符者有无胎息内炼功夫与道德的修持。〈混元玄书》说:“收为胎息用为窍,道法之中真要妙,诸于缘深宿有因,得知怡然而痴笑一点朱符本是灵,窍中妙用体全真。又谓德为符之窍,诚为法之本曰守道循正,依德书法,神气贯于符图,其符施用。则万病俱消,万邪屏符中的玄窍因其流派而种类的不同而形态各珠如帝令宝珠五霄祈祷大法所载诸符即在府座与符脚中间,再画一个圆圈,存想圈中有一神灵,此圆圈就是符窍。〈祝由十三科》则以“食。字为符窍,称之为招兵势。
各种符窍或为字,或为图形态丰富,但画时可分为两一类用勾实书。法,即指用笔墨朱砂等材料画在符为。有形。之符窍:另一类用。虚书法,是指用手,目光,舌头,意念等在符上,纸上虚空,水中。身体等画,存想加入所需内容,因其无笔无墨。无迹无形,入肉限无法看到,故曰:无形符窍。如前所说的圆圈食类均为有形符窍,后面所言的“虚书”目光便是无形符窍。
虚书可用眼目舌头,〈法海遗珠〉卷六曰:。先存户雷城火云火光万丈,兆目虚书招“帝敕”二宇,飞人雷“以左眼光书一符字,右眼光书一符字,舌书一符,存三字青红白三色,在虚空中见一真人,手执金牌,上有号头三二字,吸出号头,吹入符中。也就是说,用眼目神光曙舌头‘凭空(即想象)画符窍,符文,然后存想其颜色,存想神灵隆真,合同无形之符窍,打入有符之符中
……………………
【《浑元剑经》明·毕坤撰道家修剑仙经典(一)】
夫剑乃儒雅中之利器,有正直之风,和缓中锐锋,具温柔之气,灵则通神,玄能入妙。飞来飞去,无影无踪。作云作雨,如虎如龙。变化莫测,转展无穷。诛人间之恶党,斩地下之鬼精,可破阵以攻城,随手指点,草木皆兵;可防一身之害,资三捷之成。故珍为致宝,运可通神。光灵明而不昧,体刚健而长生。扫则雾消烟掩,挥去则石走云崩。可避水火之灾,入不溺焚;可解刀兵之乱,视如不见。其为德亦若人也,资禀于阴阳炉火之炼,性成于元亨利贞之能,百折不屈,九转而形骸备。铸冶始于神人,传授依乎仙术。习贵专精,功宜百倍。非取天地之气,无以培养人之本源;不吞日月之精,奚以轻身健体?非精足气不能清,非气足神不能灵。非内而精气神、外而筋骨皮,浑成一片,身不能轻。将何以飞取雁书、远逐鸿迹?非如此何以通妙,而能超众?能御大敌,足称万兵之祖。故精足则战耐久;气满则呼吸细;神清静而圆融,则变化莫测。故曰:身完天下无敌手,剑完四海少敌兵。能此二者,方可超凡入圣境,庶几驭众为高明。勿负古人之留意、仙佛之苦衷!习得形剑成于外,则剑气备于内,是尔身心自有主。其为用也,可除灾以断水,可画地以成河;斩情、断六欲而绝淫根;破异术,灭妖通以除恶党。神智从生,豁古今于亲目;谋猷克布,协治化以感通。儒之御侮,以此而威行;道之降伏,以此而欲空;释之真空,以此而功成。夫剑气即罡?也。而宇宙之间,亦必恃此为化育,主宰生杀权宜。故学者业贵于精,心宜于谦,艺当熟习,志莫骄矜。外有三尺剑,内必籍五本以佐之,始保一身安闲,无事纷纭耳。再者,此物为仁人之珍宝,彼匪人之所畏,故好而知恶为贵。或徒负气好胜,每生嫌隙。一旦欲胜乎理,小则鲁莽偾事,大则积愁成恨,反恨成狠,将祸延无已。此真好武中之恶习。故剑法既成,尤当博阅天文、地理、人事、驳杂于中,在一番体认知改择中,卑以身处之心。又或于澹定之候,静以抚琴,涵养性真,化净猛烈之习,效成一片温和气象。外人岂能知哉?目为武士,而有儒雅之风,称为呆儒,而有威严之度。故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功用到此,谓文兼武全将相身,更必出处有道焉。试止以时,不以道殉身,亦不失机,勿贪为主,勿吝为先。如有欲习此者,详言喻众,莫为己私,化传万方,奠定国家,小则终保厥身,大则兼济天下,启可轻乎哉?试思昔有伯温先生言:此天子气也,十年之内,必都金陵,吾当负剑从之。非明悉天文地理人事,善舞剑而能止戈者乎?更有善观剑者风胡子,善舞剑者李靖、伍员、吴季子等,孔门之季路善佩剑。于此观之,剑为奇珍,自古惟然。其用非但主于玩器,其旨趣亦深焉耳。望古遥企,得精秘传者,不乏人矣。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必加一能己百,十能己千之力,甚勿空演招数。更须深参奥旨,方克许有为哉!炼剑莫先于炼气,炼气要首在于存神。存神之始功,根于固精。能此方可以论剑之练法,否则作辍之,鲜有成为完壁者。工夫贵勿刚勿缓,和平得中,且存且养,内外兼济。直外便能和中,炼形亦可长生。活动筋骨身轻灵,周身气血力加增。由子至午锻炼外,自未至申静息中。戌则吞斗持罡,运用水火,和合坎离,妙在筑基,要乃清心寡欲。此入道之机、成道之具,岂可杳视?惟昼夜无间,则阴阳协理。呼吸定则灵光生,而三宝定位,同居其中。金丹日益,身法愈轻。昔唐太宗养剑士数百人,时或令舞,则诸士身共剑各飞。若此神舞,神威足以胜人者,非此而何?夫剑贵乘机以进,无隙则退。故奇正明,剑法成;精神全,神力猛。古语之“一声吓断长江水”,乃威神并作也。既能如此,何患对敌难胜?非内外打成一片,难以飞而出快,妙而显神。非真阴阳生,不能召天地之精气神,归入身心。惟气结于根,久战如未战也。至于生威之道,在于存神。神能常存,久自生威。存神以固精为本。《圣经》云:知止止者,亦进攻退守之道也。进攻之道,见机而作;退守之道,忍辱为先。进退得宜,便为知止。若茫然而进与退,昧然而守与攻,非徒无益,恐招尤之媒来自面前,而昧已晚。是求荣反辱。欲固守己身,多助敌资,良可惜也。故曰:战胜一时,由于训练千日功夫。岂偶然乎?人既为万物之灵,必心与道洽,庶几致人,不为人所致也。故君子必具天险王道之全,洞天时地理人事之权宜,其略则孙、吴、司马之策,始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故君子战必胜也,历观古人个有取法。昔亚圣云:浩然之气,至刚至大,直养无害,塞于天地之间。夫浩然之气,在于天地间;则保合太和之气,以之生成,在人则空灵无间之气也,即真气。其中刚柔浑合、阴阳互生,即所以结丹粒之道也。其大莫喻,其小难破,而来往造化之神涵于其内。故曰:放之弥六合,卷之藏于密,直养即勿妄勿助,直养自然先天之能力,在神为非人力也。无害者乃顺生机之自然,去其害生机者也。养至真息圆满,百慧从生,永生无灭。小可经纶,大可赞誉天地,故曰则塞于天地之间。夫勿妄者,非具刚决武火之力,安能常于若存?勿助者,非有攸柔文火之功,安得依行不偃?果能明道不计其功,是无为之为神为也。能庸行无息武火之力,固少顽空昏沉之偏。至若乐行不期报,亦非人力之有为,以其呼用略照吸用。全妄者,文火之功,岂更有着相燥妄之失,故内而静功、外而武学者,皆当准乎文武火侯,以行为的。故戕贼成者,终难深造乎道。绵长者久必显达。过急则锐,恐多退速之虞;太缓则疏,未免作辍之清。然二夫准期何在?诗云:一、休逞欢来歇力行,免将过役倦容生。中庸万古传心法,中以庸行戒律清。二、气欲足兮精为本,神光无滞天地春。四肢鼓荡皆符道,力量增加要日新。剑法又有:正奇正、奇正奇、奇中正、正中奇、奇中又奇、正而复正,六门之别,所宜别辨而熟演之。凡高势双势为正,旁门低势小势为奇。低忽高,旁忽正,单化双,奇中正,高忽低,正忽旁,双化为单,正中奇,左腿为正,右腿为奇,剪并奇,飞步正,颠换步奇中正,丁字步正中奇,前弓势奇中正,星式正中奇,四平势伏虎势为正,钓鱼问献为奇,三揭为正中奇,齐眉剑为奇中正,刺猿剑为奇中奇,飞仙剑为正中正。是皆阴阳变化,尤当洞澈,可阐发而彰明。论阴阳手法,阴来阳敌,阳来阴敌。若阳变阴、阴变阳,还得看他阴阳虚实之数。故曰:悉明天地盈虚数,便是伏牛亲身传。习至如此,乃能全身远害,战胜守固也。又有三步睡功夫。一曰仰卧,两腿直,十足指回勾腰控,存想涌泉,双手搭扣撑住;二曰左偏卧,头枕左足尖,左手搬左足跟,右换如之;三曰伏卧,双手抱头,足跟朝天,十足指尖用力向地,存想泥丸。随便卧时,头腰腿要三直。立时足勿实踏,双手齐垂,目光四射,时或垂帘。行步必活稳轻急,宜自跟撤尖碾,行非无跟之轻跳。闲息时,有引气下行之法,乃六字诀,连念到下丹田存在。久则气不涌出,亦能久而无倦,用力少而成功捷。巧从熟生,灵从快生,刚生于柔,智生于拙。非养得目有神光,(身有灵光,体有元光,)难使敌一见生畏怯于心。非神光难御乱敌。(非有灵光,难疾胜劲敌。)非有元光,难临大阵而耐久。灵光者,身外有红光缭绕。神光者,目中有青苍之气,足以照远出威。元光乃身外黄光闪烁,是内外功满,毫无缺欠,辉光普照,无隙可乘。惟目中剑内手上,更有一番稳准气象,足使人畏。故敌人动得其咎。学力至此,乃为练家,方不愧居其名,亦可留芳千古,令后世
经络、丹法、咒语、剑法[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