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当圣上的最忌讳的就是这文武官员内外勾结,可你们这猪脑子也不想想,这当今的太后是哪个府门里嫁出去的,这当朝圣上跟我们杨家可是血脉至亲,我勾结那个安国侯干什么?造自己家的反,还是为了引狼入室?妈的,比我都笨。就是想借机试探一下我们杨家的实力还剩几分,也不要用这么愚蠢简单的方法啊。”
这弹劾吴青峰的官员不少,力保甚至建议朝廷予以褒奖的官员就更多。这件事已经不是一个晚辈祭拜长辈那么简单了,它关系到杨家的脸面,保不住吴青峰,以后朝议上再发生意见分歧就会更加被动,搞不好这次弹劾就是针对杨家来的,是想借族长仙逝之机,清除杨家的势力,重新划定权柄。有了这种念头,杨门一党立时对那位他们一直鄙夷的粗陋军汉大加吹捧起来,要说杨善平大人在世的时候,杨家力荐某人的集体行动也是屡见不鲜,但那些人都是杨门一党,今天却要为一个确实和自己一族没有什么深情厚意的小子如此卖力,倒也是首次。
其实皇帝年幼,本来就做不了什么主,以前就全赖宰相一力承担。现在这能镇的住局面的人已经故去了,形势就渐渐有点失去控制了,看着底下的群臣争论不休,一直认为早朝很闷、很枯燥的皇帝本人倒是开心极了,坐在那龙椅上偷笑个不停。虽然此次发难之前,朝廷里的其余利益集团早就在暗地里详加谋划,准备借这次拜祭事件为机,重挫一下朝中杨家的势力,好为以后争权夺利打下基础。可毕竟杨善平在世之时经营多年,杨家人一反应过来,居然立刻斗成了个旗鼓相当的局面。如果细算起来,杨家还稍占了一点上风。双方都心有不甘,都想彻底击败对手,所以今天的早朝时间就特别地漫长。
后宫里的太后左等右盼,就是不见皇帝按例前来叩安,还以为又发生了什么大事,便专门派了自己身边的亲近宦官前去询问。等弄明白事情的缘由,太后不高兴了,她毕竟是娘家姓杨,去世的宰相大人又是她的亲生父亲。噢,有人感念我父亲的恩德,强撑着重病之躯,千里祭拜,居然还被说成是大逆罪人。这还得了,这明显是看我父亲去世,在欺负我们这孤儿寡母。那个吴青峰自己当年也是听人说过的,常年患病,还不顾生死亲率一军击退了东胡人的入侵,他总领幽冀军政大小事务以来,除了不太买朝廷派去的那些地方官员的帐,政事治理方面还是非常出色的,不仅交给内库的税款是逐年递增,各种来自遥远异国的稀奇玩艺儿也是隔三差五就献到宫里来。听说他也是个有今天没明天的苦命人,而且年少时就父母双亡,境况比起自己这个先死了丈夫又死了父亲的女子还要糟糕,那些大臣们也就有点专拣老实人欺负的能耐,东胡人打过来得时候,也没见他们谁要战死沙场,为国分忧,现在倒是处处把朝廷的律令和法度挂在嘴边。行,那我就让你们明白明白这天下究竟是谁说了算数。这常年呆在深宫里的女人一旦钻进牛角尖里面去了,可是什么道理都不讲的。大臣们还没评出个是非曲直,太后的懿旨已经给这件事情盖棺定论了。
结果出人意料,吴青峰不但无过,反而是大大的忠贞之臣,顺理成章地被描绘成了一个重情重义的当世英杰。朝廷现在虽然没有先帝在世时的广袤江山,府库里的金银财物也不多,但不是还有爵位吗?这东西拿出去卖都卖了不少,用来赏赐有功之臣那还不是名正言顺。他们吴家原来不是世袭的安国公吗?那就让他再晋爵一级好了,恢复安国公的爵位,再在京师里挑那因罪被朝廷抄没的官员府邸赏给他一座。根本不用宫里费什么气力,这吴青峰还不得感激涕淋。处理完这件事以后,太后越发感觉自己有老父遗风,开始不断干预朝政,太后的懿旨也一道道的拟发起来。
当朝廷里争论不休的时候,这件事情的主角,也是最大的受益人正在匆匆赶回幽州的路上。他的身体不好、久离边关恐会生变都是原因,当然,还有一门御赐的新婚正在等着他去扮演重要的角色。真累啊,清醒过来正准备梳洗一下的吴青峰看着水盆中自己的倒影,竟然发现不知何时自己的头上也悄悄长出了几根白发。
第四十五章 朝堂党争[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