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七十五章 复仇之战(二)新皇继位[2/2页]

乱世之血 宝宝包包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日高高在上,今日身陷牢笼的皇族们,百姓朝他们脸上吐着口水,拍着手嘲笑他们涕泪纵横的表情,跺着脚怒骂他们的歹毒心肠,每一颗人头落地,刑场四周都会爆发出如雷的掌声,倒地的尸身会立刻被愤怒的人们撕扯成肉条,流淌出来的心肝成了野狗口中最好的美餐。曾经讥讽过杨家的那些文人学士很快也被人揭发出来,原来他们也都曾参与到叛逆计划之中,接连的杀戮把刑场的黄土浸泡成了血红色的板结。
      不到半个月,除了那位新皇帝和个别年幼或已经出嫁的公主之外,所有的在京皇族男丁和一些女眷都被送上了刑场,就连那位被罚去看守德帝高韦皇陵的前齐王也没有逃过这次正义的行动。成汉帝国开国六百多年来,卑贱的草民们是第一次看见这么多有着尊贵血统的皇族被杀,其实人都是一样的,高贵的血统也没有让那些皇族在刑场上保持住体面和尊严,他们战栗发抖,屎尿齐流,和被斩决的草民没有什么两样。唯一令大家稍感美中不足的是,大概那些皇族已经被吓破了胆,没有人悲嚎,没有人怒喝,没有人叫喊,就是那么无声的流着眼泪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
      也有些个别人斗胆散布谣言,他们四处说有些年幼的皇族刚刚不过十几岁,又怎么会参与到这么邪恶、歹毒的谋逆计划之中。这些潜藏下来的余孽很快被正义之士揭发出来,紧跟着也被送上了刑场,追随他们那些卑鄙的主子去了。一方面是皇族的奸狠歹毒,一方面是杨家的宽厚仁德,两相比较,得到实惠的京城百姓很自然的拥戴起他们那位伟大、睿智、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丞相大人起来,杨玉桐和杨家的声望最起码是在京师,是在大家的口中达到了顶峰。有些大臣举先朝为例,建议朝廷赐杨大人九锡,晋升为王爵,可这些建议都被并不爱慕虚荣,并不贪恋权势的丞相大人谦逊的回绝了。
      果然如被揭发出来的奸谋一样,那些外封的藩王不但杀害了朝廷派设在郡国的一些忠义属官,还公然在新皇已经明确的情况下,拥戴东海王继承皇位,甚至恬不知耻的把朝廷称为伪朝,把那位有着愍帝血统的新皇帝称为伪皇。他们还四处散播谣言,说新皇帝其实并不是高升的血脉,而是什么杨家的孩子,是被偷偷抱入宫中的。这一点得到了许多新皇帝临盆之时在场宫女和内监的一致批驳,宫中一直负责皇帝起居的中常侍还拿出了愍帝当日酒后临幸那位宫女的皇家记录,谣言又一次被揭穿。
      正如丞相大人所言,种种不实的污蔑之词都只不过是这些反王的垂死挣扎而已,他们企图再次利用奸计延缓他们灭亡的命运,帝国是不会被谣言击垮的,杨春雨将军的正义之师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经过大半个月紧锣密鼓的准备,已经焕然一新的朝廷为新皇帝举办了一次隆重的继位大典,帝都主要街道两旁的民居都被重新粉饰装点,在数万穿戴着漂亮盔甲的禁军护卫之下,朝中的大臣们陪伴着抱在丞相大人怀中的小皇帝先是祭告了天地,又拜祭了宗祠,虽然完成登基大典的小皇帝因为年纪幼小,只好让丞相大人代替接过了象征皇帝权威的玉玺,但这并不影响典礼的圆满成功。丞相大人再次自掏腰包,在京师之内开设了粥棚和戏台,吃饱喝足的帝都百姓打着饱嗝,看着杂耍,交口称赞一个伟大盛世的即将来临。
      这半个月中,还有一件大事发生。由于天气和新皇即将继位的原因,愍帝的灵柩实在无法继续停放在宫中,终于被安葬在德帝的皇陵之旁。由于帝国为了与反王作战,已经颇为吃紧的财政没法在短时间内新建一个规模宏大的愍帝皇陵,所以只好先把为杨太后建造的后陵挪来借用,这也充分表明了新朝廷体恤民情,不愿意加大百姓徭役的良苦用心。愍帝的亲舅舅,丞相杨玉桐大人甚至哭昏在皇陵之前,他自愿背负起这个大不敬的罪名。百官们自然不认同这一点,他们认为这恰恰表明了帝国的仁德,而且颇有先贤的作风。百姓们对此更是拥护有加,毕竟一个新的气派的皇陵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新的皇帝已经要继位,新的时代也要开始,晏驾的愍帝稍稍做出一些牺牲,自然也是应该,这才是帝国的皇族,爱惜子民的皇族。
      为帝国政事操劳不已的丞相大人在新皇继位大典之后的次日终于累倒了,参加朝议的百官在他不在场的情况下,一致通过了一项建议,这项建议马上得到了新皇帝的首肯,虽然小皇帝还不能完整表达自己的意思,参加朝会的大臣们确实发现,当他们提出建议之时,皇帝的头是连点数下的,伺候皇帝的内监也从他那几句含糊的话语中听到,新皇帝是十分赞同这项提议的。于是,盖着玉玺的诏书送到了丞相府邸,他被晋升为王爵,加赐九锡。丞相大人推脱了三次,同样的圣旨也下了三次。万般无奈的丞相大人在文武百官的一再恳请之下,方勉为其难的哭着接过了圣旨。这样,杨玉桐成为成汉帝国历史上唯一的外姓藩王,威望地位都超过了他的父亲,老丞相——杨善平。

第七十五章 复仇之战(二)新皇继位[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