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诛其实也可以算作我们吴家自己弄出来的计划,只是当初没有人预料到这个怪胎会成为某些人手里一逞私欲的魔刀。”吴青峰长叹了一口气,冰冷的声音缓缓响起,随着他的讲述,在赵峰等人的面前,一段成汉帝国秘史的帷幕终于被渐渐掀开了。
成汉帝国开国大帝高阌天在史书里的形象高大而且光辉,他的大度、睿智、正直和对时局的敏锐把握都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公认,但即使是如此,妙笔生花的史官们还是无法掩盖一个事实,高阌天的出身的确是过于一般。出身寒微的大帝二十七岁出仕,最先只不过担任的是一个小小的乡间里司,那基本上是个不入流的小吏。当年的高阌天每日为了那点可怜的俸禄,奔走乡间村镇,几年间倒也落下了一个勤政强吏的名声,加之他平日乐于结交四方豪杰,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文人秀士都应对有方,终于在三十二岁的时候碰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机会。前朝新郶侯范映出任郡守之职,手下缺乏得力部属,便抱着尝试的心态提拔了高阌天,实授九品教喻之职,自此大帝这才算真正跻身于庞大的官僚队伍之中。他的人脉与勤勉使他很快在新的岗位上如鱼得水,逐渐被郡守大人引为心腹,成了郡守班子里职位最低但是最受亲近的一员。三年后,范映因政绩卓越,被晋升为泰州刺史,而高阌天也随即被任命为中直兵参军,官衔为七品。就在这一年,前朝的动荡开始了,权臣之间的朝党之争逐渐演变成一场波及全国的骚乱,不甘心失去京师主导权的势力纷纷唆使自己的地方州郡的部属亲朋拥兵自立。在跟随范映征讨薛演武谋乱的两年中,高阌天展示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华,当叛军被剿灭之后,经范映的大力举荐,朝廷颁布旨意,破格晋升高阌天为直阁将军、梧州司马,官衔四品,开始成为一个郡的长官。虽然新郶侯范映在后来与胡人的战争中兵败身亡,羽翼已丰的高阌天却已经不再需要这位恩公的庇护了。五年的时间里,他一举荡平交州土人的反叛,官职也升迁为西江都督、高要太守、督七郡诸军事。十五年的时间,一个满脚黄泥一脸风尘的帝国小吏跃然成为帝国一股新兴的地方势力,成为了一个手握重兵的三品大员。
就在高阌天认真打理自己辖下那一块小天地的同时,前朝的统治已经呈现出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趋势。那些当权的高官望族最少的也享受了代的富贵,朝廷若有政令,大多信任自家的仆役为之。自小他们就没有亲眼看过一次田间耕耘,压根不知道几月当收,几月当种,就更不要说其余的营生了。他们高居庙堂之下,却不知战阵之急;饱食俸禄之资,却不知有耕耘之苦;肆于吏民之上,却不知有劳役之勤,所以难以应对世之经务。再加上为抵御北地胡人南下,大举征发戍卒,徭役赋税沉重,刑法严苛,终于导致巨变。一路不足三百人的戍卒因为北上的路途中饱受折磨挑起义旗,结果这场小规模的反叛迅速波及全国,出身小吏的方镜引京城禁军趁机作乱,在京师高墙庇护下的皇帝、妃子、王室一族千余口全被结果了性命,方镜虽然拥立了一个新君,但各地豪强压根不买他的账。分封在外地的皇族宗室有人趁机称帝,有的据郡自保,有的以讨伐方镜之乱的名义扩充实力。再加上少数民族的酋帅借机起兵,各地寒族豪强趁机崛起,一时间出现了各种势力“争欲奋臂而论大功,一言而取卿相”的局面。高阌天敏锐把握住了局势的变化,冲破重重阻力,坚决起兵投入到征讨方镜之乱的战争中去。经过半年的准备,他兵发自始兴城,在南野击败了陈辩,进驻南康,一举打通了北上之路。但是这个时候,仅凭高阌天自己的实力,根本不可能一统帝国,他必须寻找可靠的盟友,经过缜密的分析和耐心的谋划,茅湾盟誓出现了。后世高度评价了那篇以恢复神州安宁为宗旨的誓文,按照盟书,七路实力大小不等的地方将领兵合一处,约定同心共契、同相共事、不相欺瞒、面临功赏、推己让物,若有违背,天地宗庙百神之灵,共诛共责。在这之后,经过长达十七年之久的征伐,步入暮年的高阌天终于一手缔造出了一个新的,更加伟大的帝国。高姓一族成了这块富饶广袤土地的新主人,而另六路小的势力也成为了新帝国第一批权贵,被称为开国六国公。
时间的流转、刻意的涂抹,使人只记住了那个预示新帝国初生的茅湾盟誓,却忘记了政治原本的丑恶,忘记了一个隐藏在坦荡誓言下,互相
第九十一章 偷天换日(五)天诛由来[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