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第一次看《中华再起》时,惊叹间有种觉悟:原来是可以这样写的,原来是有可能将自己的空想变成文字与其他人分享的,于是便有了自已也来动手的念头。
      历史在必然性与偶然性这间抉择前进,它绝不会因某个人或某个集团到达更古老的世界而有决定性的改变,古老中华帝国的命运理应是按照它自已的惯性向前奔驰,直到遇到一个巨大的无法逾越的障碍才会“渐”成穷弩之末直至最终溃然倒塌,于是中华民族才会浴火重生,于是才会诞生“新中国”。所以架空的历史小说必须选择在一个阶级斗争、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年代。满清末年不吝是一个极佳的选择,无论正史或野史资料都比较全面翔实,而且对出现的历史人物,如今的读者都比较熟悉,易于接受,但已经有“中华杨”等高手专美于前,自愧不如的我只能选择另外一个时代,当然也是我比较感兴趣和相对较熟悉的年代。
      于是便选择了1644年的中国。这一年,农历称“甲申年”;这一年,中华大地风云突变、波涛叠起;这一年,中华民族的阶级搏斗和民族征战经过三十多年的内外交迫后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潮;这一年,李自成统率的农民起义军先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北京明王朝,然而不久就有了吴三桂降清,再不久就有了满清鞑子进关入主中原等任何中国人都不应忘记的亡国惨剧。也是这一年,克

序[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