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时光最是无情,一晃两年过去了。
话说彦如玉并没有完全摆脱家里人安排相亲的困扰,而明雅也开始被家里催着该考虑自己的婚姻问题了。
婚姻,对于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总觉得有些遥远,没多久前还被家人叮嘱着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要让恋爱耽误了前程,转瞬之间就被家里催着该考虑终身大事了,只是发觉自己好像才从学校出来、还没好好玩上一阵子,还没一个人去实现在学校里无法实现的一些小梦想,竟然到了面对结婚生子的时刻了!
一切都好像有些吊诡,中国的国情似乎总是充满了特色,自从剩女与剩男开始成为社会上的流行词汇之后,随之一些相关的词汇也开始越来越活跃在剩女与剩男这两个“族类”的家长及前辈嘴边,比如“适婚年龄”,“晚婚”诸如此类……
彦如玉在大学时曾经作为交换生在法国交流学习一年多时间,也多少接触了解了法国的恋爱与婚姻文化,尽管她受中国古典诗文影响,向往“愿得一心人,白首不分离”的理想,对于法兰西离婚率颇高的现象并不十分认同,但却很赞同法国婚恋的自由观念。
她在那里一年多的时间里,感受到法国年轻人根本不会因为早一点或晚一点步入婚姻殿堂而受到家庭与社会的双重舆论压力,在那里,根本没有适婚年龄与晚婚这一类的概念,一个人觉得什么时候适合成家了,就自然会考虑自己的终身问题,不可能因为受家里人的压力而开始在这条路上仓促走完自己的行程。
所以彦如玉还是很不屑婚姻法或者媒体道貌岸然地提着“适婚年龄”、“晚婚晚育”之类的词汇,对个人的生命进程与生命权利指指点点横加干涉,并指引着大众的集体无意识对年轻人们施加世俗舆论的伟大压力。
 
chapter 14 中华儿女的适婚年龄[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