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7月远景教育组织了首次高级技术培训班,培训的对象是国内各领域以及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培训时间为半年。报名时间从四月就开始了,需要单位的推荐。不过要参加这个培训班的人需要通过两关。首先是国家安全部的审查,国安部的路部长根据李文军的指示,在2个多月的时间内国安部将这些人的祖宗八代都查了一边,稍为有问题的都剔除了,简直比选美大赛还严格。最后这些人又经过龙平华一一给他们“洗”了一次脑。不过这次培训有个插曲,那就是听课的大都是一些白发苍苍的老教授,老学究。讲课的却都是一些年轻人,但是这些教授在听课时却神情严肃。这可能也该算是一大国际新闻吧。
2004年8月国家教育部和体育总局联合发文,将体育列为我国大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而体育课程中我国的国粹――武术又成为重要的学习内容。根据文件规定所有在校学生必须体育成绩必须合格才能毕业。而体育中的武术又成为重要的考核内容,根据文件的要求将武术分为9个等级的水平。根据要求小学毕业必须达到1段,初中应达到2段,高中毕业应该达到3段,大学毕业至少应该达到4段,否则不能毕业。当然想报考武术学校或者体育学校的要求更高。并且评比的办法与以往有所不同,不是演练套路,而是与对手进行“真枪实弹”的搏斗,实行成绩优秀的晋升。以此提高全社会的武术水平。其实国家提出这种措施是有很深的目的的。首先是要增强大家的体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因为现在的学生天天被各种学习任务缠身,身体素质一代不如一代,有的小学生就戴着厚厚的眼镜。其次,从小就培养我们下一代的竞争意识,让他们从小就树立适者生存的观念。并且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但是自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及生活条件的好转,随着一代代小皇帝和小公主的诞生,在他们身上我们传统的东西已经黯然失色了。其实国家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几千年的封建儒家文化对我国的影响太大了。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用孔孟之道来禁锢我们的思想,它的危害是巨大的、深远的,它导致了民族创新精神的萎缩,民族活力的衰竭。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陷入贫困,近代以来一直落后,此为主因之一。而提倡全民练武,百家争鸣,正是医治这个弊病的一贴良药。中国近代以来尚武精神严重丧失。导致签订了上百个不平等的条约。晚清中国人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和义和团与洋人的对抗中一再失败,向西方和日本赔了上亿两银子,作为现代中国人一定愿意拿这上亿两银子在战前加强武备,从而避免战争。其次,抗日战争时,日本的侵略使中国损失了上千万条生命,和数千亿美元的财产。作为现代中国人,如果可以倒转历史,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战前拿出数千亿美元建立强大的军队,从而阻止战争的爆发。那么针对目前我国的状况,有什么理由不花更多的钱在国防上呢?而不仅仅是天真地“全心全意”搞经济建设?否则,那种没有现代“保险意识”的土老冒式的巨大风险和战争惨败的后果,中国人民还能承担得起吗?难道真要等到美国人用导弹“误炸”到我们的头顶上吗?其实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都和我们那个孔孟之道有关。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从汉武帝以后尚武精神一代不如一代。如果我们真想强大,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发展经济也不是发展军备,而是彻底的给我们每个中国人洗脑。因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人做的,如果大脑有问题武器再好,又能怎样?中日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实力比日本舰队强多了吧,结果如何?问题就出在脑子上,外强中干有何用?
接着国家体育总局为了唤醒广大人民群众的尚武意识,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在全国推行了全民健身练武计划。于10月份组织举行了首届中华武术擂台赛。并且计划每年举行一次,扩大武术在全国人民群众中的影响。
龙平华自己就是一个武术迷,他不论工作多忙都会抽出时间勤练武功的。他的内功进展很快。这次看到体育总局要举办武术擂台赛从内心感到高兴。远景教育也及时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办了远景武术分校。大力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
2004年12月7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用了整整一个版面发表了一篇社论,题目是”抵制金钱主义,加强道德修养建设”,文章详细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在社会道德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甚至相当严重的问题。
首先,一些人唯利是图的思想恶性膨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以追逐个人的私利为惟一目的。在经济活动中,见利忘义、坑蒙拐骗、损人利己的现象,不断蔓延,屡禁不止。种种违法行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一个社会的“诚实守信”程度,往往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为了改善我国的社会风气和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平,必须坚决抵制这种损人利己、见利忘义、坑蒙拐骗的风气,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
其次,由于一些人受到腐朽思想的腐蚀,把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渗透到政治生活中来,导致在一些党政干部中发生了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等腐败现象。政治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私有制度。在以往私有制社会中,一些明智的统治者,虽然也总是极力铲除腐败,但也只能在一定时期内使政治相对清明一些,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时至今日,西方发达国家腐败现象也普遍存在。
我国虽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掌握了国家政权,为铲除政治上的腐败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我国反腐败的任务,还十分艰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还有深远的影响,当今西方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也不断腐蚀人们的思想;一些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丢在一边,不是做人民的公仆,而是把自己看作是高高在上的老爷。正是在内因和外因的结合下,大批的党政干部,经不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从而陷入了贪污腐败、损公肥私、违法犯罪的泥潭。要根除腐败,必须深刻认识腐败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土壤,努力铲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大力提倡廉洁奉公的精神,大力加强道德建设,培育为官清正的道德品质,从源头上加大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力度。
第三,封建迷信、歪理邪说危害严重,黄赌毒黑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建国初期一度曾经彻底涤荡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由于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加上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国内外腐朽思想的侵蚀,改革开放以来封建迷信以及解放以后已经绝迹的黄、赌、毒、黑等现象,又死灰复燃。甚至有邪教组织乘机散布各种谎言、蛊惑群众,愚弄人民,败坏了社会道德,腐蚀了某些人的灵魂,扰乱了正常的秩序,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第四,在一部分人中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界限不清。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道德规范的实施和遵守,都必须以正确的道德评价和道德认知标准为前提,也就是说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界限必须分明。具体来说,就是对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而现今社会生活中,一些人把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看作是道德,把无私奉献看作是傻瓜,把弄虚假看作是聪明,把诚实守信看作是愚蠢,把挥霍浪费当作“时尚”,把勤劳节俭当作“过时”,把“爱岗敬业”当作“傻帽儿”,把投机取巧当作“能干”等等。正由于对善恶、美丑等方面出现错误认知,导致一些人的荣辱观念颠倒和错位。
接着文章指出,从历史上看古代的中国社会主要宣传以德治国。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主体内容,大多包括在中国传统儒家的伦理思想体系之中。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末年,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由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学家奠定思想基础和理论框架,经过汉代学者初步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论证,再经过宋明以来诸多思想家的理论思辨和逻辑分析,最终形成一个内容庞大、逻辑严谨的思想体系。中国古代德治思想要求国家统治者和社会管理者,进行自我修养,陶冶性情,先成为仁德贤明的君主或清正廉洁的官吏,然后,再用已修之身去管理国家、社会和人民,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目的。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民爱物,孔子和孟子学说的主体即是以仁为本,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以宽厚、仁爱之心来管理国家、教化人民,惟其如此,君主才能与天同德。中国古代德治思想还主张秉公执法、廉洁奉公、爱国图强、尊贤惜才、提倡廉政、反对腐败。但是,由于缺少法治做基础,道德便成为政府控制社会各阶层、平衡矛盾冲突的手段,道德被政治化了,它还要担负起本应由法律承担的职责。在这种情况下,道德是不堪重负的,因为道德教化无法改变政治权力的现实运作规则,于是便形成了政治人的双重人格,即他们嘴里高唱礼义廉耻,暗地里却做着一些伤天害理之事。因此在非法治的国度里,腐败是很普遍的,并且具有整体性特征。它表现为官僚集团一致对下的压榨,对庶民百姓无节制征收赋税,敲诈勒索、搜掠民财。综观古代中国,腐败还具有公开性、猖獗性和贿价不断上涨的特点。汉唐以后,随着中国官僚政治制度的逐步成熟,腐败现象随之迅速蔓延。在满清时代,腐败横行,民间流传“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古人云:“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随风倒。由于中国有“官本位”传统,中国人自古便“以吏为师”。没有法律和制度的有效制约,政治的清明与否,完全依赖于做官者的品德、操守。清正廉明、道德高尚者能够领袖群伦,垂范社会,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相反,如果大部分官员放纵自己的私欲,道德败坏,便直接诱发、刺激了社会风气、公共道德的败坏。由此可见,以德治国只有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才能将国家治理好。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紧密结合,乃治国之道。“法治”如同做手术,“德治”如同预防疾病和锻炼身体,两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现实社会生活中不乏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取得成功的范例,如独立以前的新加坡政府,官场腐败不堪,被称为20世纪世界瘟疫。自1959年以来,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对公务员的道德教育,同时对公务员的道德自律的实现,采取了非常严格的制度化管理,很快,一个贪污舞弊成风的政府转变为一个国际上公认的廉洁政府。道德是通过说服教育、社会舆论发挥作用的。一种强大的社会舆论,能对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发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性情,变化人的气质,转变社会的风气,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人们行为是由思想意识支配的,正是由于拥有错误的是非观、荣辱观、其行为必然不符合道德规范,而且对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
最后文章指出,对社会和国家的治理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种手段互相配合,包括政治手段、法治手段、道德手段、文化手段的互相配合。如果只强调一种手段的作用,是治理不好国家的。在治理国家的各种手段中,道德手段、法治手段最为重要。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虽然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注意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道德和法律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对社会关系都有调节作用。但两者的调节作用不同,道德对社会关系的调节主要靠教育的力量、社会舆论和个人内心信念的力量,所以,道德要发挥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必须有人的自觉性这个重要条件;而法律则不同,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节,主要是以国家机器(警察、法庭、监狱等)为后盾,靠法律制裁这种强制手段起作用的。法律发挥它在调节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必须有强有力的国家机器这个条件。法律和道德的不同作用,决定了两者不可相互替代,只有互相配合,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由此可见,无论道德万能论还是法律万能论都是片面的。因为,无论是道德还是法律,在它们单独起作用时,都会表现出它本身的局限性。法律的特点是强调强制和他律,道德的特点是强调自觉和自律。法律重在对人们犯罪后的惩罚,以发挥它的警示作用;而道德重在教育和规劝,提高人们的道德自觉,以避免犯罪。法律着重要求的是人的外部行为的合法性,思想意识领域不是法律调整的对象。而道德所要求的不仅仅是人的外部行为,它还要求人们行为动机的高尚、善良。对人们行为的“内在”影响,是道德发挥作用的特殊机制。动机与行为、教育与法制,是道德和法律的不同功能,但又是相互补充,不可分割的。在现代社会的政治生活中,法治是必不可少的,在没有法治的社会中,其正常的生活秩序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法律也不是万能的,因为在极其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对那些微观的生活领域,对那些特殊的人际矛盾,法律无法发挥作用。而且,法律作用的刚性特点,还必须有政治、道德、文化等意识形态因素做基础,否则,它的作用是不可能持久的。所以,如果是法律单独发挥作用,而没有一定的道德舆论相辅佐,那么就常常会由于失去社会的支持而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同样,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如果是道德手段单独发挥作用也是不可能的。道德的约束是软约束,没有法律手段作后盾,道德的作用常常会由于缺乏必要的强制力量而显得软弱无力。对那些没有自觉性的人,对那些明知故犯的人,道德是无能为力的。如对一个黑社会的头目讲道德、讲良心,是不会有丝毫效果的。就是对那些个人道德水准高的人,也无法摆脱制度弊端的影响。因此,在治理国家中,道德和法律必须紧密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2004年,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在上游环境逐渐好转的情况下,全年没有发生断流情况。并且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收集的资料显示,黄河的流沙量大大降低。专家认为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几年后黄河的水将更加清澈,我国有机会彻底解决长期以来黄河流沙淤积河道的难题。
而此时西北地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点是气温低、雨量少,随着西北部地区植被的大量恢复,这里的情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西部地区天气状况大为好转。气候的变化给西部地区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结束了西北地区缺水的历史。某一地区的水资源与气候、土壤、植被、地貌地
质等多种自然因素有关,但气候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主要是因为:降水是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可以说,全球的淡水资源都来自大气降水。地表上江、河、湖、水库中的水资源来自大气降水,地下水和土壤含水的补给依赖于大气降水,甚至地表的冰川和永久雪盖也源自千万年前的大气降水。降水的不均匀分布导致水资源的不均匀分布。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降水量分布南多北少,导致了水资源南丰北歉;二是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匀,大部分地区全年降水集中在夏半年,导致大部分河川也是夏季丰水,冬季枯水;三是降水量明显的年际变化,造成了可用水资源也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变化。蒸发减少可用水资源。在降水充沛的地区,蒸发量
第六章 国内发展(17)[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