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十九章 温室生春[1/2页]

大宋九千岁 青衣行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北宋儒学大家张载的横渠四句。
      有着一颗为大宋开启太平盛世的心的赵允让,此刻正蹲在新建好的房子里,和老李头等人研究土炉子。
      建筑行当里自古就有“冬不动土”的说法,是说冬天天气太冷,不仅取土不易,就是那盖的房子,也难免昼化夜冻,勉强建成了也不结实。
      泥坯的茅草屋是如此,砖瓦的房子也不例外。
      所以赵允让抢着在上冻之前,把学校建造起来,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至于改造整个庄子的艰巨任务,只能放到明年开春了。
      这天一大早,老李头和狗子已经带着队伍站在操场上了。
      赵允让召集他们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开一个关于土炉子的现场会。
      这个土炉子其实和省柴灶差不多,主要就是内圆外方,下边留风口和掏炉灰的地方。
      里面则是需要套一个炉膛,这个就很考较手艺了。
      弄的好的,炉火旺,还省煤。
      不好的浪费煤不说,看着炉火憋憋屈屈半死不活的,能郁闷死人。
      赵允让虽然实际操作不成,前世可是看见自己的老师每年垒炉子套炉子的。
      所以站在一旁进行专业理论指导,老李头和狗子爷俩直接上手,没过半个时辰,炉子就垒好了。
      垒好了炉子,赵允让才发现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没烟筒。
      我勒个去,现在大宋有地方批发烟筒吗?
      结果还被老李头鄙视了,烟筒也得垒,这不叫烟筒,叫烟道。
      和灶台是一个道理,只不过这烟道单独走,到墙边接早就预留的烟道。
      老李头顺手一指墙边,那里早就留下了烟道。
      而房子上边,那个石雕的四角兽亭,就是烟道的出烟口。
      这要是放到现代,那就是建筑艺术。
      其实也对,我们看到的艺术,其实就是祖先的生活嘛。
      这炉子是贴着墙建造的,就直接和烟道接在一起了。
      反正属于试验性质,这炉子也是一年一垒,所以成了狗子等人试验的场地。
      弄了些柴草树枝,点上火,引着了煤,嗬,在这还没有上冻的时候,这屋子里热得有点让人呆不了。
      又换了一间屋子,这回炉子放在屋子中间,至于烟道,直接用砖垒过去。
      为了防止过热,烫伤了孩子们,老李头还用细细筛过的粘土,混合着麦秸,厚厚地给烟道外边“穿了一层衣服”。
      老李头说了,在一些大户人家,这也是必有的,叫地龙。
      赵允让点头,上面再抹上些青灰,孩子们读书都能直接当凳子坐。
      到时候在这教室里边,绝对是抢手的位置。
      不过这东西实在是太费事了,每年还得和蚂蚁过冬似的,还是烟筒好一些。
      赵允让:“就没有卖烟筒的地儿吗?”
      老李头拿着瓦刀抬起头:“什么烟筒?”
      赵允让:“呃,就是烟囱,曲突徙薪听过没有?”
      众人老老实实回答:“没有。”
      真是对牛弹琴啊,“就是突!”
      “明白了,”老李头立刻叫狗子和人抬来了几根,“就这个,墙里的烟道有的是用泥坯直接弄成的,有的就是用的这个。”
      赵允让吐血,一节一节的陶土烧制的烟囱,玩意儿倒是一样性质的玩意儿,可是这玩意不能用来接炉子啊。
      别的不说,那焦油的问题就是铁制烟筒也解决不了。
      倒是全部用砖来建造,最后用泥巴包裹的话,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可是烟道阻塞的问题又不好解决。
      最好的解决办法,当然是用铁炉子和配套的铁制烟筒。
      可是目前赵允让还不清楚,这大宋的冶铁技术究竟到什么水平了。
      不过有一点赵允让是知道的,这铁,作为冷兵器的主要制造原料,在大宋是禁止私人经营的。
      或许找个铁匠铺,打造个武器并不困难,鲁智深就打造过水磨禅杖,那也好几十斤铁呢。
      可是大批量的上千斤的铁器,估计北宋的安全部门就该来找人谈话了。
      这也是赵允让没打算一开始就使用铁炉子的原因。
      怕的是立足未稳,树大招风——当然,赵允让不知道,一股因他而起的妖风已经悄然刮来。
      烟道既然行不通,就只能制造铁制烟筒了。
      老李头惊讶:“铁也能用来做这个?”
      当然了,其实铁炉子真心比烟筒容易制造,只需要砂范就可以了。
      赵允让立刻让人去大相国寺招两个铁匠,结果没等人出门,就被村里的老张头给堵回来了。
      “我就是铁匠!”老张头拍着胸脯。
      赵允让无语,你是铁匠也得有工具啊,基本的炉子之类的。
      结果,老张头把赵允让领到自己家的后

第十九章 温室生春[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