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0359章 建国成就[1/2页]

重生之实现中国梦 澹台逍遥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小÷说◎网】,♂小÷说◎网】,
      建国后,面对国民党留下的那种生产被破坏、经济千疮百孔、社会极度混乱的烂摊子,领袖又领导广大人民一面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剿匪、镇压反革命、开展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运动,一面大力恢复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
      有很多人认为,建国后的一系列的运动,太严酷了。
      可大家应该也看到建国后的巨大成就,没有一系列的运动,国民党特务,以及数量不少的地富反坏右等敌人,将会严重阻碍着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发展步伐。
      把这些敌人打倒后,让广大的人民扬眉吐气了。
      进一步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才有了建国三十年的巨大经济成就。
      上海等各大城市的通货膨胀、工厂停产、工人失业、治安混乱等严重局面很快得到整治。
      只用了短短的三年时间,就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952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775%,年均增长211%,比国民党统治下的历史最高水平增长20%。
      建国初的实践,证明帝国主义预言的破产,也显示了国家处理各种复杂矛盾、领导经济和治理国家方面的杰出才干和惊人的工作效率。
      在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后,我国家立即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于1957年超额完成。
      1957年与1952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68%,年均增长109%。
      国民收入增长53%,城乡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增长23%。
      1959至1961年,由于各种原因,国民经济遭到了比较严重的挫折。
      但在1962年中央提出调整方针后,在还清了苏联外债的同时,国民经济又迅速实现了好转。
      尤其是领袖于1959年4月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后,1962至1965年上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7%。并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了石油工业基础,1965年原油产量达1131万吨,实现了石油自给。
      1965年国民总收入比1957年增长527%,职工平均工资比1962年增长10%。出现了周总理引以为豪的“市场繁荣、物价稳定”的大好局面。
      在之后的十年间,领袖亲自发动了一场大运动。
      很多人认为是给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巨大的损失,给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对于运动国人也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从国家公布的经济数据上看,经济发展是正常有序的。
      1976年与1966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9%,年均增长71%;社会总产值增长774%,年均增长68%;国民收入总额增长53%,年均增长49%。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也有很大的增长。
      钢增长235%,原煤增长91,7%,原油增长499%,发电量增长146%,化肥增长1177%,塑料增长1482%,棉花增长209%,粮食增长338%,油料增长616%。
      而且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都是在物价稳定情况下的纯增长、净增长。
      这些数据并不是在货币贬值的环境下的虚增长。
      因此,所谓建国三十年,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缓慢”以及“停滞不前”的说法,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在农业方面,19661976的时期是我国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
      1977年与1965年相比,全国农田灌溉面积增长41%,全国机电排灌面积增长35558%,水电站机电总装机容量增长643%,拖拉机产量增57倍,手扶拖拉机产量增长65倍,农业用电增长47倍,机井数增长93559%等等。
      1974年农业总产值比大丰收的1964年增长51%。
      农业连续多年取得好成绩,使我国以不到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超过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和生产建设的需要。
      这在世界上是了不起的成就,也是举世公认的。
      在工业交通方面,在19661976十年间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110个大型工程。
      先后建起攀枝花钢铁基地、六盘水工业基地、酒泉和西昌航天中心等一大批钢铁、机器制造、能源、飞机、汽车、航天、电子工业基地。
      建成了长江大桥这一举世闻名的工程。
      建成了成昆、湘黔、川黔等重要铁路干线。
      进一步开发和兴建了大庆、胜利、大港等大型油田,中国原油产量以每年186%的高速度增长,1978年突破1亿吨,使中国由“贫油国”跃居世界第8产油大国。
      1972年以后,先后投资数百亿元人民币。
      从国外引进26个大型成套设备和技术,建成了几十个治金、化肥、纺织大型企业,基本上满足了国家当时对这些方面的需要,并为以

第0359章 建国成就[1/2页]